邹衍谈天是什么结构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邹衍谈天”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邹衍谈天成语的故事?、(成语)后面有(天)的都有那些啊、怎样评价邹衍的大九州说、带天字的成语有哪些、等
目录索引:
1:成语“邹衍谈天”的词条资料
2:邹衍谈天成语的故事?
3:(成语)后面有(天)的都有那些啊
4:怎样评价邹衍的大九州说
5:带天字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邹衍谈天”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ZYTT
成语注音:ㄗ 一ㄢˇ ㄊㄢˊ ㄊ一ㄢ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 摘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后因以“邹衍谈天”喻善辩。邹,通“驺”。
成语用法:邹衍谈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张华博物身终死,邹衍谈天舌竟体。元·袁桷《观物》诗
成语“邹衍谈天”的扩展资料
1. 邹衍谈天成语的故事?邹衍谈天 -------------------------------------------------------------------------------- 【解释】:比喻善辩。邹,通“驺”。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 【示例】:张华博物身终死,~舌竟体。 ◎元·袁桷《观物》诗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摘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www.gyjslw.com
2. (成语)后面有(天)的都有那些啊
共有156个: 昂首望天、拔地参天、拔地倚天、白浪掀天、白日青天 白日升天、抱恨终天、鼻孔朝天、鼻孔辽天、鼻孔撩天 碧海青天、蔽日遮天、别有洞天、踣地呼天、不共戴天 不同戴天、触地号天、怆地呼天、寸地尺天、戴盆望天 胆大包天、胆大泼天、动地惊天、飞龙在天、沸反连天 沸反盈天、烽火连天、伏而咶天、福地洞天、福寿齐天 覆地翻天、感戴二天、诟龟呼天、古木参天、鼓乐喧天 管中窥天、撼地摇天、呵壁问天、呵欠连天、黑地昏天 洪福齐天、化日光天、换日偷天、患至呼天、火光烛天 祸乱滔天、鸡犬升天、棘地荆天、蹐地局天、蹐地跼天 际地蟠天、甲第连天、蹇人上天、蹇人升天、脚心朝天 叫苦连天、揭地掀天、金鼓连天、酒地花天、局地扣天 局地钥天、跼地龠天、开雾睹天、开云见天、潦原浸天 历井扪天、炼石补天、另有洞天、锣鼓喧天、马上得天下 漫地漫天、没法没天、昧地瞒天、昧地谩天、难如登天 难于上天、怒火冲天、怒气冲天、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 炮火连天、平步登天、扑地掀天、杞国忧天、杞人忧天 气焰熏天、抢地呼天、热火朝天、人定胜天、人命关天 人强胜天、人众胜天、日月经天、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日月丽天 如日中天、入井望天、三十三天、三星在天、色胆包天 色胆迷天、色胆如天、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射鱼指天、食为民天 势焰熏天、誓日指天、手眼通天、顺人应天、舜日尧天 说地谈天、四脚朝天、缩地补天、桃李遍天下、桃李满天下 天外有天、铜臭熏天、未定之天、无敌于天下、无法无天 席地幕天、性命关天、雪窖冰天、雪窑冰天、烟炎张天 言语妙天下、仰不愧天、仰面朝天、仰面唾天、一步登天 一飞冲天、一画开天、一手托天、一手遮天、一柱承天 一柱擎天、遗恨终天、以筦窥天、以管窥天、义薄云天 用管窥天、玉柱擎天、怨气冲天、云开见天、湛湛青天 遮地盖天、遮地漫天、知地知天、知命乐天、众口熏天 转海回天、转日回天、邹衍谈天、罪恶滔天、坐井观天 坐井窥天摘自www.gyjslw.com
3. 怎样评价邹衍的大九州说
邹衍与“大九州”之说
邹衍,战国齐人。着名的哲学家,阴阳学家。
“大九州”是他主张的一种地理学说。指中国以外的大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 ]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 赤县神州 。 赤县神州 内自有九州, 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 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邹衍提出的天下分为“大九州”的地理学说,成为我国古代具有“海洋开放型地球观”①的第一人。在我国古代的宇宙论中,“盖天说”和“浑天说”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盖天说认为“天象盖笠,地法覆盘”,浑天说则认为“水(海洋)”不仅载着“地”同时也撑着“天”;盖天说出自内陆,浑天说源于海洋。邹衍的“大九州”说就是受浑天说的启发而创立的。战国时代我国的航海水平已有所提高,人们对中国东部海域内的陆地或岛屿已经有所了解,加上齐地滨海的自然环境,海市蜃楼的奇妙景象和燕齐渔民商贾对异域风情的传闻和描述,这一切都激发了邹衍的灵感,开阔了他的思路,使他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做出了大胆的推测,创立了“大九州”说。邹衍认为战国时期儒家所谓的“中国”(指华夏族聚居的中原地区)并不是世界的全部,当时的全中国(指战国七雄疆土的总和)名叫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另有九州,也就是大禹治水时所序列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像赤县神州这么大的州全世界共有九个,每一州的周围都有大海环绕,这个州里的人民与其他州不能由陆路连接相通往来,这样儒家所谓的“中国”只不过是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而已。《淮南子》中还记载了大九州的完整名称: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纬书《河图括地象》则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其一,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其二,“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昂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正北曰齐州,东北曰薄州,正东曰阳州。”不管大九州的名称为何,邹衍在距今二千叁百多年前就预言了大洲和大洋的存在,这比欧洲学者对地球做出相似的预测早了近一千八百年。邹衍的大九州说虽然是建立在主观推测的基础上,缺乏严密论证和科学判断,但是在当时对中国以外的地理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无疑是突破了人们狭隘的地理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激发了人们探索域外的热情。在人们没有真正认识地球以前,“大九州”学说无疑是“闳大不经”的,王充评价邹衍的大九州说“此言诡异,闻者惊骇”。《盐铁论?论邹》中也批评大九州说“近者不达,焉能知瀛海?……无补于用,……无益于治”。但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海外各国与中国往来的日益频繁,“大九州”说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元代的张翥在《岛夷志略?序》中说:“九州环大瀛海,而中国曰赤县神州,其外为州者复九,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能想通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此邹氏之言也。人多疑其荒唐诞夸,况当时外徼未通于中国,将何以征验其言哉!汉唐而后,于诸岛夷力所可到,利所可到,班半史传,固有其名矣!”薛福成所撰《出使四国日记》也说:“昔邹衍谈天,……司马之长谓其语宏大不经,桓宽、王充并讥其迂怪虚妄,……今则环游地球一周者,不乏其人,其形势方里,皆可核实测算,余始知邹子之说,非尽无稽。或者古人本有此学,邹子从而推阐之,未可知也。”从而给邹衍的大九州说以客观的评价。
附:《邹衍与阴阳家的思想》
1。生平事迹及其着作邹衍是齐国人,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在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中,他是一个重要角色,其思想与齐文化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但是学术界因为种种原因,对邹衍的研究比较薄弱。
邹衍的生平事迹,经过考证,大约生于齐威王晚年的公元前324年,死于燕王喜伐赵战争失败的公元前250年。他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齐宣王时就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后以阴阳怪迂之学在齐宣王晚年和齐闵王时为稷下先生,是齐之上大夫。《史记》说邹衍与孟子、淳于髡等均见梁惠王,误记。邹衍约在燕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88年)离齐仕燕,受到燕昭王礼遇,筑碣石宫,以师礼待之。燕惠王时邹衍被谗下狱,出狱后回到稷下学宫。齐王建八年(公元前257年)使赵,与公孙龙辩。公元前251年仕燕王喜,次年燕伐赵的战争失败,邹衍也于此年去世。①
① 杜佑:《通典·州郡典·雍州风俗》。
邹衍的著作,《史记》说’ 有《终始》、《大圣》之篇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说有《邹子》49篇,又说有《邹子终始》56篇。合起来105篇,但都失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邹子》一卷。
邹衍的主要思想学说包括天、地、人三个方面。现简述如下:2。天论与五行相生说《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说:’ 邹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 谈天’.’ 《史记?孟荀列传》说:’ 邹衍之术,迂大而宏辩……故齐人颂曰:’ 谈天衍’.’ 可见,善于谈天是邹衍的一大特点。他’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 ,即谈开天辟地以来的自然界的历史,并’ 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②一直往上推到天地没有产生以前的不可考究的混沌状态。他的推理方法是从空间上’ 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从时间上’ 先序今,以上至黄帝’.③我们知道空间和时间就代表宇宙,邹衍的学说从空间和时间来类推,可见其有宇宙观了。
邹衍的学说与’ 术数’ 关系密切,可以说阴阳家是由战国时期以’ 术数’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汉代人把’ 术教’ 分为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6种。可见,’ 术数’ 中包含了不少科学知识,当然也混杂着大量的巫术与迷信。《汉书?艺文志》说:’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羲和是传说中尧管理观察天象以确定季节的官,即史官。阴阳家的产生,确与观星象与订历法有直接关系。《史记?历书》说:’ 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 《史记正义》引皇侃说:’ 乾者阳,生为息。坤者阴,死为消也。’ 即乾坤为阳与阴,消息为死和生。阴阳的生死与兴废的观念,是因考订星历而发生的。正如王梦鸥先生所说:’ 黄帝造’ 历’ 而竟造出了’ 阴阳说’ 来了。这分明是指’ 阴阳家’ 是古代’ 历家’ 的支派,而阴阳的思想是从历象中演出来的。’ ①《史记?天官书》说,战国时期’ 察讥祥,候星气’ 的占星术特别流行。阴阳说的起源与占星说有密切关系。《史记?史书》说:’ 战国并争……是时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邹衍对天文、历法,占星术都很精通,而且把阴阳说与五行说相结合,使之为齐国统治者服务。这突出的表现在他以五行相生说来完善明堂制度,为齐宣王、齐闵王将为天子制订四时教令。
① 《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社 1978 年,第 222页。
②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③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
①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於、商为两地名。
《史记集解》引如淳语,认为邹衍著作中有’ 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而服’ ,即是主张五行相生说,按五行的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
而有春、夏、季夏、秋、冬,天子在明堂相应的方位东、南、中、西、北,穿上相应颜色青、赤、黄、白、黑的衣服,发布教令。这一套正是明堂制度的四时教令。证之以邹衍’ 钻燧改火’ 之说,也是相符合的。
《周礼》郑玄注引《邹子》:’ 春取榆树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②即天子居明堂,按四时不同,所用以取火之木也不同。按《周礼》规定,由司爟执掌四时行火的政令,取火之木的顺序是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五行相生说来排列的。这种办法据贾公颜《周礼疏》说是为了除去’ 时气之疾’ ,它是用五行来比附自然现象。
上述邹衍的五行相生说,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诸子》所说’ 邹子养政于天文’ 的具体内容。邹衍能够在齐宣王晚年、齐闵王时位居上大夫,显然与他为齐宣王要’ 王天下’ 而齐闵王要为’ 东帝’ ,进而为天子制造舆论分不开的。邹衍继承《管子》的《四时》、《五行》、《幼官》等篇的思想,进而加以完善。《管子》中以阴阳五行来确定四时教令,用的是五行相生说,重点是要论证五行中土居中央的重要性。认为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而又在夏秋之间加上季夏为土,而且说:’ 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 又说:’ 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 ①这显得十分生硬的编造,表面看来是为了凑数,实则体现了阴阳家为齐国当政者是黄帝的后裔,应当位居中央成为天子而制造舆论的用心。《管子?五行》四次提到黄帝,特别突出黄帝的作用、也是为上述目的服务的。邹衍继承这一思想,对于黄帝的论述也应是很多的。
司马迁说邹衍在推衍历史时由当今一直往上推到黄帝。保留在《吕氏春秋?应同》中的’ 黄帝之时……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这段材料虽然出于五行相胜的材料中,但由此可以想见,在五行相生的材料中也会出现黄帝的。这些材料对于制造齐国田氏政以黄帝的后裔自居而要统一天下为天子的舆论,是很有用处的。过去学术界多注意到邹衍学说与《管子》的《五行》等篇的不同之处,而忽视了两者的共同点,多以为邹衍主要学说是五行相胜的五德终始,我们认为这并不符合邹衍的思想实际。
3。五行相胜说与五德终始的历史观邹衍由五行相生说而转为五行相胜说,是有特殊的政治背景的。齐闵王后期,稷下先生纷纷离开齐国,邹衍也在此时离齐仕燕昭王。燕昭王欲报齐仇,苏秦提出’ 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 的战略计划。①于是邹衍一改在齐国所用的五行相生说,而以五行相胜说为’燕为北帝’ 制造舆论,其目的是要论证燕为水德。因为燕位处北方,水德将要代火德为帝。《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引《邹子》说:’ 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这是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所谓五德,是指土、木、金、水、火五种德,按照五行相胜与朝代的盛衰更替相符合,即每一个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种与之相配合,由这种德支配着这个朝代的命运。历史的发展是按五行相胜说顺序,一代一代循环往复。《吕氏春秋?应同》说:’ 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 土气胜!’ 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 木气胜’ !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 金气胜’ !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 火气胜’ !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这段有名的材料,正是如此论说历史的。
② 《韩非子·定法》。
① 见《史记·楚世家》。
① 《战国策·魏策一》,《韩非子·说林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引两材料,一说’ 虞土’ ,一说黄帝土,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因为虞、舜本是黄帝一系的君主。②邹衍认为,黄帝’ 以土德王’ ,木胜土,故代之而兴的是’ 以木’ 德王’ 的夏;金胜木,故代之而兴的是’ 以金德王’ 的殷;火胜金,故代之而兴的是’ 以火德王’ 的周。邹衍还说:’ 代火者必将水。’ 代周而兴的必然是’ 以水德王’ 的朝代。燕在北方,当水德,立为’ 北帝’ 将代周而统一天下。邹衍还说:’ 水气至而不知数者,将徙于土。’ 意思是燕昭王若是犹豫不决,就会失去难得的机会,代周而兴的将是于土德的君王。
邹衍时而用五行相生说,时而用五行相胜说,因此《后汉书?杨雄传》说:’ 邹衍以颉亢而取世资。’ 意即上下不定,变化莫测,以此取得当时国君以为师的资格。其实他是把这两种矛盾的学说统一于自身,正是他比前人高明的地方。邹衍在五行说发展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从五行说发展看,先是如《洪范》的’水火木金土’ 的没有相生相胜的排列,后有《管子》的《四时》、《五行》篇的五行相生排列。而五行相胜,虽在《周书?周祝》:’ 陈彼五行,必有胜’ ;《左传》:’ 火胜金’ 、’ 水胜火’ ;《孙子兵法?虚实》、《墨子?经下》:’五行毋常胜’ 等中有所萌芽,而系统的论述五行相胜说,可谓是邹衍的发明。
而将五行相生说与相胜说达到矛盾统一,则就是邹衍在五行说发展史上的贡献。它使其同时代以至秦汉时代的阴阳家与儒家,甚至道教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邹衍将五行说引进人类社会,形成五德终始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是变化的,不是停止不动的,但这个变化不是发展而是循环。他把历史变化的原因说成是’五行相胜’ ,这仍是历史唯心主义。但邹衍主张’ 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 ①这是政治上主张变革的进步的思想。他的学说论证了周王朝的必然灭亡,新王朝必然取而代之,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也是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中央集的封建政需要的,因此他才受到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礼遇。他的学说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看来,成了自命’ 奉天承运’ 的理论根据的组成部分。
4。大九州的地理学说邹衍说:’ 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①但仔细推敲,《史记》所说’ 中国……于天下乃八十分居一分’ 之说,可能有误。对于此问题,杨希枚先生认为,’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 ,其中’ 九’ 应为八之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中国为世界的’ 八十一分居其一分’ 的结论。如不改’ 九’ 为’ 八’ ,则赤县神州再加以外的九州就是十州,而不是九州。十州之内,按赤县神又分九州计算,则世界共九十州,中国当为世界的九十分之九,而非八十分之一。
不过,这里的问题不必深究,我们可以作如下解释:’ 九’ 在古书中常常泛指多数,并非如今人所说的实数。而邹衍的大九州说,本来出于想象,大可不必认真计较其实有州数。
②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
①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①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
王梦鸥《邹衍遗说考》认为,邹衍大九州说是’ 以阴阳五行的原理来解释方舆’ ,’ 因此原本只是五州,经其后学之手,才成了九州’.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推理,不一定符合实际。因为九州之说,在先秦早已有之,《禹贡》、《周礼?职方》都有九州之说,《逸周书?成开》也记载:’ 地有九州,别处五行。’ 邹衍的大九州说是总结这些地理知识,加上他的想象而成的。
邹衍的大九州说在战国时代确是惊世骇俗的。而我们认为,邹衍对古代地理学有相当大的贡献。他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中国和世界地理的知识和推测,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此说之形成,与齐国东临大海不无关系,因为当时已与朝鲜、日本等国有了往来。①这就自然容易引起人们对海外世界的遐想。
5。对燕、齐方士的影响邹衍活动于齐、燕两国,对燕、齐沿海一带方士有较大的影响。《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都说:’ 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方仙道’ 虽然宣传鬼神、怪异,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是燕齐方士对科学也是有贡献的。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炼丹术正是由齐方士创造的。由此看来,对方士也不可因其有迷信的成分而给予全面否定。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带天字的成语有哪些
1、【成语】: 天崩地坼
【拼音】: tiān bēng dì chè
【解释】: 崩:倒塌;坼:裂开。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举例造句】: 只听得海外一个大炮如天崩地坼的一连响了百余响。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三回
2、【成语】: 天兵天将
【拼音】: tiān bīng tiān jiàng
【解释】: 旧指天上的军队和将领。也比喻本领高强的人们。
【出处】: 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开场》:“那鲧却生的儿子,神通广大,伏虎降龙,手下天兵天将那等利害。”
【举例造句】: 以及怎样请了天兵天将,捉住兴风作浪的妖怪无支祁。 ★鲁迅《故事新编·理水》
3、【成语】: 天不假年
【拼音】: tiān bù jiǎ nián
【解释】: 假:给予。天公不给以寿命。指寿命不长。
【出处】: 清·平步青《霞外裙屑》第六卷:“予以先生此考,为一生心力所瘁,成以行世,足为读史者一助,惜天不假年,积四十六年之岁月,仅成全史三分之一。”
【举例造句】: 然而天不假年,他们却走得最早。 ★丹晨《追念小钰》
4、【成语】: 天不绝人
【拼音】: tiān bù jué rén
【解释】: 天不使人处于绝境。常指绝处逢生或得救。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不想母亲病故后,正待去报父仇,也是天不绝人,便遇见这义重恩深的伯父伯母和我师傅两人。”
5、【成语】: 天愁地惨
【拼音】: tiān chóu dì cǎn
【解释】: 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惨。形容极其悲惨(多用作渲染气氛)。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4回:“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
【举例造句】: 见女儿哭的天愁地惨,候着丈夫过殓,出来拜公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310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