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人君子的意思是啥
成语“贤人君子”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贤人君子成语读音:xián rén jūn zǐ
成语简拼:XRJZ
成语注音:ㄒ一ㄢˊ ㄖㄣˊ ㄐㄨㄣ ㄗ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贤才君子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明必得贤科》:“凡贤人君子,未尝不思效用,但无其类获进,所以湮没于时。”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成语解释:指有才有德的人
成语用法:贤人君子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有才有德的人。
英文翻译:virtuous and talent person
成语“贤人君子”的扩展资料
1. 何为圣人,贤人,小人,君子.就我的理解试着回答一下不知你是否满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为,无所不惠,无所不及谓之圣;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惠谓之贤;克己慎独,忍让非攻,惠泽黎民,坚韧不屈是谓君子;阳奉阴违,口蜜腹剑,搬弄是非,朋比为奸,损人不利己,妒贤丧天良等小人也(犹以做了坏事而不自知为真小人,此类小人后天可教化为正常人)。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2. 儒家君子 贤人是什么境界
互相吹嘘的境界理论上来说,当某个人在儒家学术研究上有了一定成就之后,就会得到君子、贤人的评价。但是事实上,如果某个人人缘极好,得到了大多数儒生的赞扬时,也能得到君子、贤人的评价,嗯,比如王莽。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3. 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之情 是谁提出的
语出清朝张惠言 《<词选>序》:“其缘情造端,兴乎微言……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什么是闲人,贤人,庸人,俗人,圣人,愚人,君子
闲人,贤人,庸人,俗人,圣人,愚人,君子依次意思是有时间的人,贤良的人,平庸的人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5. ,口上识君子,笔上识贤人这俩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伯乐能够赏识好马,现在美玉只有儒雅的人才懂的赏识。指东西虽好,却需要有品位有认识的人才能发现它的价值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6. 孔子曾经把人分为五类:愚人 士人 君子 圣人 贤人
当然适应。这是按照人的性情天分和处事高低划分的。比如,士人需要经常被点拨教育才能行于正道,才能有所进步。而圣人君子更具慧根,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源泉,并能惠及大众。至于愚人,可能是冥顽不化者,或者是走上奸恶道路的人。以下答案为摘录:一、圣人:在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中,孔子说的“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霓,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在这里的圣人指的是能深刻了解了宇宙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变化的客观规律,并能非常熟练地根据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判断是非,决定取舍,且具有人类博大意识,又能为人类谋幸福的杰出的人物。比如孔子说:“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礼记·礼运》)。又比如弟子问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他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论语·雍也》)”,便是对圣人的具体说明。亦即庄子所谓“天为宗,以德为本”的大人物。 二、贤人与善人;在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中“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身;躬为匹夫而愿宝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至于“善人”指的是能本着仁与道的原则,消除残暴祸害人民的并能为社会发展带来进步的人物。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论语·子路》)。他慨叹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论语·述而》)。意即,上述这样有能力的圣人我不能见到了,能看到坚持行仁道政治的人也可以。所以无论是贤人或善人,则都是真正能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与人民大众的人。也就是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成人:即一般所谓完人。但这一名词,孔予以前就已有了。例如晋文公返国当政以后行赏时即说过:“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戒行,昭明我名,使我有成人等,吾以为上赏”。孔子所谓成人大致也是这个概念。“子路问‘成人’”孔子答:“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为成人,矣。”他接着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谓‘成人’矣”(《论语·宪问》)。可以看出,孔予所谓“成人”有古今两种:前者是第一流的,后者是第二流的。 四、士。孔子所说的士,主要有三类人:一是指政治人才。是指能学习、积累仁道知识,传播仁道思想,并有介入现实政治能力和能为仁道献身的知识分子。他所说的:“士志于道”,亦即作为士,应当立志学仁道,传仁道,行仁道,为仁道而献身。作为公式来说,他所要的士,犹之乎理在的政治干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事业献身的英雄模范人物。只不过奋斗的出发点不完全相同而已。孔子肯切地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为人”是仁的表现,也是孔子要培养的士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还强调“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论语·里仁》)。意思是士应该立志于行仁道,如果以吃的不好,穿的不好为羞耻,那就不能同他谈论行仁道了,他也就不配称士了。用现在的话说,孔子要求于士的,亦即能够艰苦朴素,克己奉公。这也是与古代的士的大不同之点。由此也可看出,孔子所说的士,也是从古代历史演变而来的。二是孔子的士不同于古代的士。从《左传》、《礼记》等典籍考证,士在古典社会,是居于庶民之上、大夫之下的靠做官食禄的有智有勇的一个阶层。所谓“有士民,有工民,有商民,有农民”。工、商,农三民都“庶民”,亦即奴隶身份的劳动者,而士民则是自由身份的知识分子。这种人无所谓国家,民族观念,谁能给予官、禄,即为谁效命,即古语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因此,到春秋时期,士阶层不少的人便离开本国,效命异国了,也有些厌倦乱世而稳居在野的,即所谓“辟世之士”(《论语·微子》)。孔于为了进行政治活动,看到了士阶层的这支力量,并耍运用这种力量,亦即运用士的智、勇,把士培养为行仁道的革新政治人才。例如:他答子贡问为仁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可知孔子是把士看做行仁道的工具而团结的。孔子解释说:“唯十合一为士”,“学者由博返约,故云唯十合一”。“傅”是博学,“约”是集中,即集中所学应用到仁的这是最高原则上。传,曰:只“通今辨古,然不谓之士”。据此,可以说:所谓的“士”必须具有坚决行“仁”道的思想、气概、勇敢和一定学识、能力的知识分子,即是孔子所说的士的概念。与此同时这些所谓的“士”,已不是古典社会所谓“自由人’身份的士,而是在人格上,认识上有仁德修养,在生活上有志致身、并献身于仁道事业的政治家。所以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说明了士应有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弘”是气量要弘“毅”是要有坚强的毅力,’重”是说实现仁道政治是重大的任务,“死而后已”,是说致身、献身子仁道,“不亦远乎”,是说准备长远干下去、干一辈子,不能把时间估计得近和短了。三是孔子的士的形象。以上所说的是孔子培养士的最高标准。但孔子培养的士的形象还包括在家孝敬父母,在社会上尊敬长者,遵守社会公德与公共秩序,即所说的“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对于别人是“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这些表现也是士应该兼而有之的。也正因为如此,孔子之后的社会之中才会有“志士”、“义士”、“战士”等等。 五、君子与小人。从古代典籍上看,孔子提到“君子,”、“小人.”的地方很多,有的是从社会地位、身份说的,“君子”是指统治阶级,小人是指劳动人民,如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这是延用传统的名词。孔子自己给“君子”、“小人”所下的定义,在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中“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买;仁义在己,而不害不志;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谓君子矣。”。当然,在孔子看来的小人与他认为的君子正好相反,这是以有无仁者的道德情操为标准来区分,兹就其可取之处阐述于后。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小人’为身份上的对待语。君子指贵族,有‘少主人’的意味小人盖谓人中之低微者。其后意义全变,两语区别,不以阶级的身份为标准,而以道德的品格为标准。所说“其后”没有具体指出什么时代以后。从孔子论说“看子”、“小人”和所作的定义看,至少从孔子时代起就以道德品格为标准来区别“君子”、“小人”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君子“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乱矣”(《论语·卫灵公》),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说明,道德品质是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准,也说明了孔子所说的“君子叫小人”的概念。这样的概念,两千年来在我国一直是区别人们道德品质好坏的标准,而且直至现代还被广大群众用作秫呼好人和坏人的代名词。为了使做君子的人一生保持自己的情操,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他告诫的少年“戒色”,是合乎生理卫生知识的。他告诫的壮年“戒斗”,主要原因,是出于维护社会秩序,不使自己与别人的身体遭受损害,也防止发生耐别人造成伤亡,自己陷于法纲,看来也有其道理。他告减的老年’戒得”,主要是保持晚节的问题;但就有道德情操的“君子”来说,是会不“贪得”的,不仅老年,青、壮年也是如此。就进入老年时学做“君子”的人来说,“戒得”当然需要,因为一般说来,人的生理衰老、血气衰弱,思想多易趋于保守,顾虑随之要多,对财物便可能产生贪的欲望。但是,贪与不贪财物,从根本上说,是阶级意识问题,而不决定于人的生理变化。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没有具体说明。不过,即便如此,也有一定实际意义。孔子的这三条戒律,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对青少年、壮年、老年人都还是应当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借鉴作用的。 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一个人修养成为有道德情操的君子,对人对事就可以做得台情合理,“内省不疚”。孔子指出:“君子道者兰,一一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说的是有道德情操修养的君子,对事应有的表现,说具体,也就是不论在多么危难、多么艰险、多么严峻的问题和事态面前,都能表现态度沉着,毫不忧愁、惶惑和畏惧,并且卓有信心和决心认真对付它,克服它,战胜它。这个仁、知、勇的修养,都是修己的内在功夫,都是君子所必具的主观条件。如果是没有道德情操的小人,当然就恰恰相反,这是不言而喻的。孔子的君子,作为对有力地位的人来说,要求更高。孔子答“子路问君子”时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意即,修养自己“执事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修养自己安定中层社会人们生活的本领’修养自己安定广大老百姓生活的本领。这都是孔子修己内在功夫的社会实践,也是有力地位的“君子”对社会的广泛的最高责任。它与孔子的“仁、知、勇”相表里,是“仁,知、勇”内在修养功夫的必然表现。孔子对于对君子这对范畴的概念,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区别人们有无道德情操的标准。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广泛和深远的。 总之,从孔子对于“圣人”、“贤人”“善人”、“成人”、“士”、“君子”和“小人”的这些标准来看,中国目前的社会恰恰缺失的是这样一种标准,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说在近几十年中看到的往往是贵阶层中无耻划界的面孔,官场之上伪君子在盛行,商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成员少了真诚的礼信……。在今天之中国社会上,人们除去金钱之外,还有没有一点点最真的东西,当我们而对孔子的时候,难道不该反思反思吗?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文学《贤人君子》
贤人君子 【解释】指有才有德的人。【出处】唐·陈子昂《明必得贤科》:“凡贤人君子,未尝不思效用,但无其类获进,所以湮没于时。”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8. 兰为什么称为君子
芝兰生于深林中,不为无人而不芳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9. 成语()人君子
正人君子 [zhèng rén jūn zǐ]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贬义出 处《旧唐书·崔胤传》:“胤所悦者阘茸下辈,所恶者正人君子。人人悚惧,朝不保夕。”贤人君子 [xián rén jūn zǐ ] 基本释义指有才有德的人。出 处唐·陈子昂《明必得贤科》:“凡贤人君子,未尝不思效用,但无其类获进,所以湮没于时。”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10.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怎么解释?
自古以来,(凡是)开国的和中兴的君忘,,哪个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然后和他一同治理国家的呢?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11. “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之情”出自谁
清 张惠言 《<词选>序》:“其缘情造端,兴乎微言……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2. 贤者处世能三省,君子立身有九思?
是说贤人君子处事立世不毛躁,能用心思考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13. 何为圣人,贤人,小人,君子.
1、圣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门指向完美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道家的黄老列庄;儒家的尧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圣人是受到后世公认的。
所谓“圣人”,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徳,德行遍处施行。
2、贤人
所谓的贤人,就是有才有德的人,所爱好、厌恶的情感与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选择与舍弃的事物与人民完全一致。行事完全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处理问题能够标本兼治,尤其注意从根本上解决。
所说的话能够作为天下人的行为准则,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就能成功。身为平民时有志向、有抱负,希望能够身居高位为人民造福,成为王侯将相时也不积攒财物。
3、小人
(1)人格卑下的人
小人是君子的“反义词”。指喜欢做些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之类的人,也就是说小人就是不走正道,卑鄙的。
(2)古意指身体矮小的人。
小人是指古今历史上或传说中身体特别矮小的人。
(3)是对儿童的称谓。
从前有时会把儿童称为小人,如把儿童爱看的连环图称为“小人书”,亦有人认为小人书的“小人”是指书中的人物图像。某些方言也将儿童成为小人,如上海话中将小男孩称呼为“男小人’(但称呼小女孩则为“小姑娘”)。
(4)是古人的自称。
古人百姓自称用谦词,小人在古代亦称“鄙人”,称呼对方为“大人”,“老爷”,“掌柜”。
(5)是与“国人”相对的人的称谓。
与“国人”相对。四郊之外土地为野或鄙。住在田野小邑的人,西周、春秋时称“野人”。
4、君子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1)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2)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应
(3)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4)旧时妻对夫之称。
(5)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白话译文:善良美丽的少女,人格高尚的人理想的对象。
扩展资料:
对于《黄帝内经》对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圣贤的描述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白话译文:
其次有称作圣人的,安处于天地间的和气,顺合于八风的变化,让自己的嗜欲喜好同于世俗,也就不会产生恼恨的情绪,行为并不脱离世俗,但举动又不受世欲牵制。
在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不让思想有所负担,务求精神安逸愉悦,以悠然自得为已功,形体不会衰惫,精神不会耗散,也同可活到百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圣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贤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子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4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