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传媒短视频

成语「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2022年08月09日成语故事129

“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经过泰山边时看到一位妇女在墓旁痛哭,相问之下,得知他的丈夫与儿子都被老虎吃了,这儿没有苛捐杂税才从外地逃到这儿,这个妇女表示情愿被老虎吃了也不愿意去别的地方。孔子感慨地对学生说:“你们看,苛政猛于虎也。


翻译古文苛政猛于虎
苛政猛于虎》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词解http://baike./view/28454.htm
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苛政猛于虎是什么意思?
春秋时期,朝廷政令残酷,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有些人没有办法,只好举家逃离,到深山、老林、荒野、沼泽去住,那里虽同样缺吃少穿,可是“天高皇帝远”,官府管不着,兴许还能活下来。
有一家人逃到泰山脚下,一家叁代从早到晚,四处劳碌奔波,总算能勉强生活下来。
这泰山周围,经常有野兽出没,这家人总是提心吊胆。一天,这家里的爷爷上山打柴遇上老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这家人十分悲伤,可是又无可奈何。过了一年,这家里的父亲上山采药,又一次命丧虎口。这家人的命运真是悲惨,剩下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俩商量着是不是搬个地方呢?可是思来想去,实在是走投无路,天下乌鸦一般黑,没有老虎的地方有苛政,同样没有活路,这里虽有老虎,但未必天天碰上,只要小心,还能侥幸活下来。于是母子俩依旧只有在这里艰难度日。
又过了一年,儿子进山打猎,又被老虎吃掉,剩下这个母亲一天到晚坐在坟墓边痛哭。
这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过泰山脚下,看到正在坟墓边痛哭的这个母亲,哭声是那样的凄惨。孔子在车上坐不住了,他关切地站起来,让学生子路上前去打听,他在一旁仔细倾听。
子路问题:“听您哭得这样的悲伤,您一定有十分伤心的事,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这个母亲边哭边回答说:“我们是从别处逃到这里来的,住在这里好多年了。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去年,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里,如今,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还有什么比这更痛心的事呢?”说完又大哭起来。
孔子在一旁忍不住问道:“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
这个母亲忍住哭声说:“我们无路可走啊。这里虽有老虎,可是没有残暴的政令呀,这里有很多人家都和我们一样是躲避暴政才来的。”
孔子听后,十分感慨。他对弟子们说:“学生们,你们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猛啊!”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使穷苦人走投无路,他们宁可生活在猛虎威胁的环境中,也不愿生活在暴政的统治下。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苛政猛于虎这句话是谁说的?
孔子。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翻译: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孔子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
《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苛政猛于虎的出处
苛政猛于虎出自:战国孔子《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
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壹:真是,实在。
而:乃。
然:是这样的。
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
焉:于此,在此。
去:离开。
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识(锄丑ì):同“志”,记住。
扩展资料:
苛政猛于虎篇目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叁分。祖孙叁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即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即君王推行仁政,对老百姓好,老百姓自然就会拥护您的领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苛政猛于虎出自何处?
孔子把横征暴敛称为苛政。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并不出于《论语》,而见于《礼记檀弓下》,它记载中的这句话用了“孔子曰”,也符合孔子的政治思想,所以我把原文译为现代语也在这里讲一讲。《礼记檀弓下》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山麓经过,看见一个妇人在坟前哭泣。孔子听她哭得十分哀恸,便停车让子路去问问是怎么一回事。子路向那妇人说:听你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好像遇到重大的伤心事了吧?(这里有问号)那妇人说:是啊,从前我的公爹被虎吃了,我的丈夫又被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虎吃了。孔子说:这里有虎,你们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到别的地方去呢?(这里有问号)那妇人说:这里没有苛政啊。孔子向学生们说:你们记住,苛政猛于虎呀!这是我国长期流行的一则寓言,用一个家庭叁代死于虎的悲惨故事,说明苛政对人民的危害甚于猛虎,人民宁可死于虎口,也强似生活在苛政之下。苛政,就是横征暴敛,统治者依靠政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颜渊》篇第十八章又记录:鲁国执政者季康子苦于鲁国盗贼多,向孔子请教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这句的意思是说,因为统治者为满足私欲,向老百姓征收过多,老百姓没法生活才被迫盗窃;如果统治者不贪欲,取之有度,老百姓安居乐业,就是有奖赏,他也不会去犯法偷窃。可见,做官的不能不力求节用,节用就是爱护老百姓。如果追求挥霍享乐,贪得无厌,必然取之无度,横征暴敛,老百姓不能再生产,不但统治者再无经济来源,还会官逼民反,政也就完了。
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成语“苛政猛于虎”扩展:

成语读音:kē zhèng měng yú hǔ
成语用法:苛政猛于虎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政治的残暴。
英文翻译:A bad government is more fearful than a tiger.
成语解释:苛政:指反动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政治;包括政令、赋税等。反动统治的苛刻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成语简拼:KZMYH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造句:在漫长的封建年代里,每朝每代都是苛政猛于虎。
成语字数:五字成语
其他翻译:<德>Tyrannei ist grausamer als ein Tiger.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注音:ㄎㄜ ㄓㄥˋ ㄇㄥˇ ㄩˊ ㄏㄨˇ
错字纠正:苛,不能写作“刻”。
读音纠正:苛,不能读作“办è”。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近义词:苛政猛虎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6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