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传媒短视频

“铜”字开头的成语「铜壶刻漏」

2023年05月15日麻豆视传媒短视频222

成语“铜壶刻漏”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tóng hú kè lòu
成语简拼:THKL
成语注音:ㄊㄨㄥˊ ㄏㄨˊ ㄎㄜˋ ㄌㄡ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铜壶滴漏、铜壶漏断
成语出处:唐·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成语解释: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刻漏:一种古代计时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指时光正在流逝
成语用法:铜壶刻漏作宾语、定语;指时光流逝。
英文翻译:water clock of ancient China

成语“铜壶刻漏”的扩展资料

1. 什么是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又称漏壶、刻漏、水钟等.它以壶盛水,常常几个连在一起,上边的几个壶底都有小孔,以便上面的壶装满水后,利用水向下均衡滴流的方法逐级向下滴,最下边的壶中有一直立的浮标(也叫刻箭),上有刻度.漏壶就是根据水位高低使浮标升降,观测壶中刻箭刻度来计算时间的昼夜计时器.漏壶可以不分白天夜晚、不分晴天雨天计时.但滴水的速度受温度影响有变化,因而计时难免有误差.但它可以晴天时用日晷校正.漏壶的构造历代不尽相同,有泄水型漏壶和受水型漏壶,有单壶式和多壶式.漏是古代中国人的习惯用语,含义就是现在“钟”.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漏刻的计时方法发展的过程是什么?
漏刻计时法,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100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有了漏刻,人类的计时开始摆脱依赖天象,开创了人类制造计时器的新纪元。
汉代时曾把它改造为120刻,南朝梁时期改为96刻、108刻。漏刻计时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96刻制的改革,清代初期定为正式的制度。
燕肃是北宋时期科学家,一生有很多成就,人们称他为“巧思的人”。他造的莲花漏,在当时的很多州使用。
燕肃精通天文历法,他深感当时计算时间的仪器不够准确,而且结构复杂,使用起来也不方便,亟待制作新的刻漏,于是他决心发明一种新的计时器。他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制造出新的计时工具莲花刻漏。
莲花刻漏较旧刻漏有很大改进,它由上、下两个水池盛水,上池漏于下池,再由铜鸟均匀地注入石壶。石壶上有莲叶盖,一支箭首刻着莲花的浮箭,插入莲叶盖中心。
箭为木制,由于水的浮力,便能穿过莲心沿直径上升,箭上有刻度,从刻度就可以看出是什么时刻和什么节气了。
根据全年每日昼夜的长短微有差异,又把二十四节气制成长短刻度不同的48支浮箭,每一个节气昼夜各更换一支。这种刻漏制作简单,计时准确,设计精巧,便于推广。
经过试验之后,宋仁宗于1036年将其颁行全国使用。
莲花漏颁行后,受到各方面的称赞。朝官夏竦称其“秒忽无差”,全国各地“皆立石载其法”,着名的大文学家苏轼也对此大加赞赏。
燕肃每到一处,就把莲花漏的制造方法以碑刻的形式进行介绍、传播,并制成样品加以推广。这种热心传播科学技术的精神,值得钦佩。
其实在此之前,我国使用漏刻计时器已经好长时间了,可以说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时刻中的“刻”用来表示时间,就涉及我国古代滴水计时的文化史实。
在机械钟表传入我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简单地说,漏刻计时的原理是通过水慢慢地从小孔漏出,利用容器内水面的升降来计算时间。
漏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计时器。“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计量单位,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刻”就是在这种文化事实中具备了表现时间的职能的。
漏刻在我国起源很早。南北朝时期有本书叫《漏刻经》,上面说,漏刻起源于黄帝时代,夏商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隋书·天文志》一书也认为,漏刻是黄帝观察到容器漏水,从中受到启发而发明的。
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已经能够制作陶器,陶器在使用中难免会出现残漏,导致水的流失。水的流失需要时间,这种现象给人以启发,用水量变化来表示时间的流逝,由此就逐渐导致了漏刻的产生。
进入周代以后,漏刻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朝廷中设有门负责漏壶计时的官吏,称为“挈壶氏”。以后历代都有门管理漏刻的机构和人员,制度越来越完善。
历代漏刻计时所使用的百刻制,据推测最早就是商代制订的,所以古人有时候又把“刻”称为“商”,这是商代漏刻得到发展的有力证据。
最初的漏壶是单只的,壶的底部开一小口,壶中放一支刻有刻度的木杆,观察水位退到哪一刻度,就能知道是什么时间了。由于早期漏壶的使用大多与军事有关,所以这种木杆被称为“箭杆”,这种方法称为“淹箭法”。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箭插在箭舟上,箭杆上刻有时间线,当壶中水满时,箭杆靠木块的浮力升得很高,随着水的流失,箭舟往下沉,箭杆也随之下降,通过观察刻度线,就可以读出什么时间了。这种方法又称为“沉箭法”。
沉箭漏壶的计时精度比淹箭漏壶稍高,但也不够准确,原因在于水的流速与壶中水位高低有关,水位高时,水的流速就快,随着水的流出,壶内水位也就逐渐下降,水的流速也就慢了下来,因此木箭下降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即沉箭漏壶在使用过程中其计时精度会越来越低。
为了提高漏壶的计时精度,聪明的古人又发现了新的计时方法浮箭法。
最早的浮箭漏壶是单级的,它是由两只漏壶组成,一只是供水壶;另一只是受水壶,受水壶中放箭尺,通常称为箭壶。
由于泄水壶的水不断地注入箭壶,木箭上的时刻标记就不断地从壶中显露出来,人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时刻了,这就是单级浮箭壶。
单级浮箭漏只有一只泄水壶,由于人工往供水壶里加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加水前后水位有一定的变化,导致流往箭壶的水流量不稳定,因而计时误差相对较大。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木箭上的时刻标志做成不均匀的,但这又需要有其他高精度计时仪器的校验,当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另一种方法,是不断给泄水壶添水,使其水位能大致保持在某一高度,以此减少其排水速度的变化。
经过多年实践,人们在泄水壶和受水壶之间再加一只补偿壶,使补偿壶在向受水壶供水的同时,又不断得到泄水壶流进来的水的补充,从而使补偿壶的水位保持相对稳定,这就是二级补偿浮箭漏壶。
东汉时期着名科学家张衡曾经这样描写当时二级漏壶的使用情况:
漏壶用铜制成,有两个泄水壶,它们分别在底部开口,第一个泄水壶流出来的水流入第二个泄水壶,第二个泄水壶再排给受水壶。
由于昼夜长短不一,可以让受水壶也有两套,分别在白昼和黑夜使用。
由此可知,二级漏壶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
二级漏壶可以大幅度提高漏刻计时精度,于是就出现了有3只泄水壶连用的漏刻。
晋代名士孙绰在一篇文章中最早记载了叁级漏壶的存在:“累筒叁阶,积水成渊,器满则盈,承虚赴下。”所谓“累筒叁阶”,就是指的3只连用的圆形泄水壶。
至唐代,着名学者吕才又将连用的泄水壶数增加至4只,从而导致了4级漏壶的诞生。宋代经学家杨甲的《六经图》,也记载了吕才漏壶。
古人为了提高计量精度,除了增加漏壶的级数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改进,那就是分水壶的发明。
第一个使用分水壶的人,就是上面提到的宋代科学家燕肃。分水壶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漏壶的水面稳定性问题。
我国古代还出现过一些与漏刻结构原理类似的计时工具,有用水银的,有用沙子的,还有用半机械的。
元末明初的詹希元制造了一种机械计时仪器五轮沙漏钟,又称为“轮钟”。
五轮沙漏钟名字中虽然有“沙漏”两字,但它并不是以流沙的多少来计时,而是以沙作为动力来带动齿轮系统工作,是一种真正的机械钟。
五轮沙漏钟的工作原理是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至初轮边上的沙斗里,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显示时刻。
詹希元巧妙地在中轮上添加了一组机械传动装置,这些机械装置能使五轮沙漏上的两个小木人每到整时能够转出来击鼓报时。
五轮沙漏钟以沙代水,克服了冬季水易冰冻的缺点,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其初轮、二轮、叁轮、四轮以及小齿轮等一套减速轮系,可以克服沙流速过快的缺点。
可惜的是,詹希元生不逢时,这样先进的计时器问世仅有几年,由于元明代交替之际的政局动荡而没能推广开来。
五轮沙漏钟脱离了天文仪器的辅助,是我国早期机械钟的代表。
不管是燕肃的莲花漏,还是詹希元的五轮沙漏钟,以及其他一些计时工具的发明,都是我国漏刻计时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但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应用最广的计时装置还是漏刻。
现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交泰殿中的铜壶滴漏,是1745年制造的,这是我国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漏壶。
铜壶滴漏的漏壶全都用精铜制造,每个漏水的小管子都雕刻成龙头形状,水从龙口流出,最上层的漏壶置于楼阁形建筑的上层,旁边有楼梯可以上下,楼阁建筑与宫殿结构相同。做工雕刻极为精细,平水壶面镌有乾隆皇帝的御制铭文。
漏刻的出现,使人们不需要频繁观测天文就可以随时知道当时的时刻。它使我国古代计时减少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是古人在探索时间计量方式上的一大进步。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3. 听漏什么意思?
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如“铜壶滴~”(亦称“铜壶刻漏”),“~尽更深”。听漏就是说听滴漏中沙子或水漏下的声音,用来判断时间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4. 《漏》的词语和俗语?

  濒ò耻
  (1) 物体由孔或缝透过:壶里的水~光了。~风。渗~。~泄(a.水、光等流出或透出;b.泄露)。~电(跑电)。
  (2) 泄露:走~消息。~底(泄露内情)。透~。
  (3) 脱逃或无意放过:疏~。遗~。挂一~万。~网之鱼。
  (4) 〔~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如“铜壶滴~”(亦称“铜壶刻漏”),“~尽更深”。
  (5) 中医指某些流出脓血黏液的病:崩~(子宫大量出血的病)。痔~。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残字、漏字是什么意思
  残,cán  形声。从歺( è 歹),戋( 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漏  ⑴注音: ㄌㄡˋ  ⑵ 物体由孔或缝透过:壶里的水~光了。~风。渗~。~泄(a.水、光等流出或透出;b.泄露)。~电(跑电)。  ⑶ 泄露:走~消息。~底(泄露内情)。透~。  ⑷ 脱逃或无意放过:疏~。遗~。挂一~万。~网之鱼。  ⑸ 〔~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如“铜壶滴~”(亦称“铜壶刻漏”),“~尽更深”。  ⑹ 中医指某些流出脓血黏液的病:崩~(子宫大量出血的病)。痔~。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漏这个字怎么读
漏濒ò耻(ㄌㄡˋ)1、物体由孔或缝透过:壶里的水漏光了。漏风。渗漏。漏泄(①水、光等流出或透出;②泄露)。漏电(跑电)。2、泄露:走漏消息。漏底(泄露内情)。透漏。3、脱逃或无意放过:疏漏。遗漏。挂一漏万。漏网之鱼。4、〔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如“铜壶滴漏”(亦称“铜壶刻漏”),“漏尽更深”。5、中医指某些流出脓血黏液的病:崩漏(子宫大量出血的病)。痔漏。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7. 漏刻的计时方法发展的过程是什么?
漏刻计时法,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100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有了漏刻,人类的计时开始摆脱依赖天象,开创了人类制造计时器的新纪元。
汉代时曾把它改造为120刻,南朝梁时期改为96刻、108刻。漏刻计时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96刻制的改革,清代初期定为正式的制度。
燕肃是北宋时期科学家,一生有很多成就,人们称他为“巧思的人”。他造的莲花漏,在当时的很多州使用。
燕肃精通天文历法,他深感当时计算时间的仪器不够准确,而且结构复杂,使用起来也不方便,亟待制作新的刻漏,于是他决心发明一种新的计时器。他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制造出新的计时工具莲花刻漏。
莲花刻漏较旧刻漏有很大改进,它由上、下两个水池盛水,上池漏于下池,再由铜鸟均匀地注入石壶。石壶上有莲叶盖,一支箭首刻着莲花的浮箭,插入莲叶盖中心。
箭为木制,由于水的浮力,便能穿过莲心沿直径上升,箭上有刻度,从刻度就可以看出是什么时刻和什么节气了。
根据全年每日昼夜的长短微有差异,又把二十四节气制成长短刻度不同的48支浮箭,每一个节气昼夜各更换一支。这种刻漏制作简单,计时准确,设计精巧,便于推广。
经过试验之后,宋仁宗于1036年将其颁行全国使用。
莲花漏颁行后,受到各方面的称赞。朝官夏竦称其“秒忽无差”,全国各地“皆立石载其法”,着名的大文学家苏轼也对此大加赞赏。
燕肃每到一处,就把莲花漏的制造方法以碑刻的形式进行介绍、传播,并制成样品加以推广。这种热心传播科学技术的精神,值得钦佩。
其实在此之前,我国使用漏刻计时器已经好长时间了,可以说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时刻中的“刻”用来表示时间,就涉及我国古代滴水计时的文化史实。
在机械钟表传入我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简单地说,漏刻计时的原理是通过水慢慢地从小孔漏出,利用容器内水面的升降来计算时间。
漏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计时器。“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计量单位,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刻”就是在这种文化事实中具备了表现时间的职能的。
漏刻在我国起源很早。南北朝时期有本书叫《漏刻经》,上面说,漏刻起源于黄帝时代,夏商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隋书·天文志》一书也认为,漏刻是黄帝观察到容器漏水,从中受到启发而发明的。
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已经能够制作陶器,陶器在使用中难免会出现残漏,导致水的流失。水的流失需要时间,这种现象给人以启发,用水量变化来表示时间的流逝,由此就逐渐导致了漏刻的产生。
进入周代以后,漏刻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朝廷中设有门负责漏壶计时的官吏,称为“挈壶氏”。以后历代都有门管理漏刻的机构和人员,制度越来越完善。
历代漏刻计时所使用的百刻制,据推测最早就是商代制订的,所以古人有时候又把“刻”称为“商”,这是商代漏刻得到发展的有力证据。
最初的漏壶是单只的,壶的底部开一小口,壶中放一支刻有刻度的木杆,观察水位退到哪一刻度,就能知道是什么时间了。由于早期漏壶的使用大多与军事有关,所以这种木杆被称为“箭杆”,这种方法称为“淹箭法”。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箭插在箭舟上,箭杆上刻有时间线,当壶中水满时,箭杆靠木块的浮力升得很高,随着水的流失,箭舟往下沉,箭杆也随之下降,通过观察刻度线,就可以读出什么时间了。这种方法又称为“沉箭法”。
沉箭漏壶的计时精度比淹箭漏壶稍高,但也不够准确,原因在于水的流速与壶中水位高低有关,水位高时,水的流速就快,随着水的流出,壶内水位也就逐渐下降,水的流速也就慢了下来,因此木箭下降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即沉箭漏壶在使用过程中其计时精度会越来越低。
为了提高漏壶的计时精度,聪明的古人又发现了新的计时方法浮箭法。
最早的浮箭漏壶是单级的,它是由两只漏壶组成,一只是供水壶;另一只是受水壶,受水壶中放箭尺,通常称为箭壶。
由于泄水壶的水不断地注入箭壶,木箭上的时刻标记就不断地从壶中显露出来,人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时刻了,这就是单级浮箭壶。
单级浮箭漏只有一只泄水壶,由于人工往供水壶里加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加水前后水位有一定的变化,导致流往箭壶的水流量不稳定,因而计时误差相对较大。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木箭上的时刻标志做成不均匀的,但这又需要有其他高精度计时仪器的校验,当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另一种方法,是不断给泄水壶添水,使其水位能大致保持在某一高度,以此减少其排水速度的变化。
经过多年实践,人们在泄水壶和受水壶之间再加一只补偿壶,使补偿壶在向受水壶供水的同时,又不断得到泄水壶流进来的水的补充,从而使补偿壶的水位保持相对稳定,这就是二级补偿浮箭漏壶。
东汉时期着名科学家张衡曾经这样描写当时二级漏壶的使用情况:
漏壶用铜制成,有两个泄水壶,它们分别在底部开口,第一个泄水壶流出来的水流入第二个泄水壶,第二个泄水壶再排给受水壶。
由于昼夜长短不一,可以让受水壶也有两套,分别在白昼和黑夜使用。
由此可知,二级漏壶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
二级漏壶可以大幅度提高漏刻计时精度,于是就出现了有3只泄水壶连用的漏刻。
晋代名士孙绰在一篇文章中最早记载了叁级漏壶的存在:“累筒叁阶,积水成渊,器满则盈,承虚赴下。”所谓“累筒叁阶”,就是指的3只连用的圆形泄水壶。
至唐代,着名学者吕才又将连用的泄水壶数增加至4只,从而导致了4级漏壶的诞生。宋代经学家杨甲的《六经图》,也记载了吕才漏壶。
古人为了提高计量精度,除了增加漏壶的级数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改进,那就是分水壶的发明。
第一个使用分水壶的人,就是上面提到的宋代科学家燕肃。分水壶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漏壶的水面稳定性问题。
我国古代还出现过一些与漏刻结构原理类似的计时工具,有用水银的,有用沙子的,还有用半机械的。
元末明初的詹希元制造了一种机械计时仪器五轮沙漏钟,又称为“轮钟”。
五轮沙漏钟名字中虽然有“沙漏”两字,但它并不是以流沙的多少来计时,而是以沙作为动力来带动齿轮系统工作,是一种真正的机械钟。
五轮沙漏钟的工作原理是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至初轮边上的沙斗里,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显示时刻。
詹希元巧妙地在中轮上添加了一组机械传动装置,这些机械装置能使五轮沙漏上的两个小木人每到整时能够转出来击鼓报时。
五轮沙漏钟以沙代水,克服了冬季水易冰冻的缺点,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其初轮、二轮、叁轮、四轮以及小齿轮等一套减速轮系,可以克服沙流速过快的缺点。
可惜的是,詹希元生不逢时,这样先进的计时器问世仅有几年,由于元明代交替之际的政局动荡而没能推广开来。
五轮沙漏钟脱离了天文仪器的辅助,是我国早期机械钟的代表。
不管是燕肃的莲花漏,还是詹希元的五轮沙漏钟,以及其他一些计时工具的发明,都是我国漏刻计时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但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应用最广的计时装置还是漏刻。
现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交泰殿中的铜壶滴漏,是1745年制造的,这是我国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漏壶。
铜壶滴漏的漏壶全都用精铜制造,每个漏水的小管子都雕刻成龙头形状,水从龙口流出,最上层的漏壶置于楼阁形建筑的上层,旁边有楼梯可以上下,楼阁建筑与宫殿结构相同。做工雕刻极为精细,平水壶面镌有乾隆皇帝的御制铭文。
漏刻的出现,使人们不需要频繁观测天文就可以随时知道当时的时刻。它使我国古代计时减少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是古人在探索时间计量方式上的一大进步。摘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8. 古代的计时器有铜壶滴漏,沙漏还有什么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读作guī)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 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 漏壶计时的方法持续了几千年。查理大帝在位时还从诃伦哈里发那里得到过一只装有时针和鸣击器的漏壶钟,它用纯金制成,做工精巧,富有艺术性。直到十二世纪,一名僧侣发明了沙时钟,漏壶才逐渐被沙时钟取代。最后,彼得·亨兰发明了平衡轮,克里斯蒂安·海根斯发明了摆锤,在此基础上,才制成了类似于今天的钟表。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64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