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传媒短视频

“古”字开头的成语「古稀之年」

2023年05月17日麻豆视传媒短视频254

成语“古稀之年”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gǔ xī zhī nián
成语简拼:GXZN
成语注音:ㄍㄨˇ ㄒ一 ㄓ ㄋ一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年逾古稀
成语出处:唐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稀:少。指人到七十岁。
成语用法:古稀之年作宾语;指男性70岁。
成语造句:季羡林《八十述怀》:“一下子就到了古稀之年,不容我反思。”
英文翻译:seventy years old
成语谜语:70岁

成语“古稀之年”的扩展资料

1. 古稀之年 耄耋之年 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花甲之年 不惑之年 排序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 耄耋之年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而立之年、古稀之年、花甲之年、不惑之年、耄耋之岁各多少岁?
1、而立之年:人到叁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叁十岁的代称。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叁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2、古稀之年:指人到七十岁。稀:少。
出处: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翻译: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3、花甲之年:指六十岁。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六十六卷: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翻译:手里拿着六十颗棋子,循环使用如同珠子一般。
4、不惑之年:40岁的代称。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叁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5、耄耋之年?[ mào dié zhī nián ] 耄耋: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
出自:曹操《对酒》:“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翻译:老人都可以快乐活到老,大王您的贤良圣恩惠及天下万物。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3. 七十是古稀之年,那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八十是什么年?
30岁称之为而立之年 ;40岁称之为不惑之年;50岁称之为“知命之年”;60岁称之为花甲之年或者耳顺之年;70岁称之为古稀之年;80岁或者90岁称之为耄耋之年;100岁称之为期颐之年。
注释:30岁而立之年是指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四十岁不惑之年人在中年的时候,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50岁知命之年是指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70古稀之年是指稀少的年纪;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期颐之年用以指活到百岁之人。
扩展资料
叁十而立
出自《论语·为政》,可以解释为人到叁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叁十岁的代称。
不惑之年
出自《论语·为政》,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知命之年
出自《论语·为政》,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花甲之年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六十六卷,“花甲”是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是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是。
耳顺之年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古稀之年
出自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之年
出自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指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期颐之年
出自《礼记·曲礼上》,用以指活到百岁之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为政
百度百科—花甲之年
百度百科—古稀之年
百度百科—耄耋之年
百度百科—期颐之年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4. 60是花甲之年,70岁是古稀之年,77岁是什么?
77岁于年逾古稀。
70岁于古稀之年,60岁于花甲。60多于年过花甲,70多于年逾古稀。来自唐·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年逾古稀发音:nián yú gǔ xī
意思:指年龄已经超过了七十岁。逾:超过古稀:指年龄到了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
成语出处:唐代·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同义词:桑榆暮景,风烛残年,年老力衰,桑榆末景,老态龙钟,日薄西山。反义词:如日方升,年富力强,春秋鼎盛,风华正茂,血气方刚。
示例:
1、贺寿慈年逾古稀,精力未衰。
2、他已年逾古稀了,看起来病歪歪的。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5. 古稀之年,过八十称什么年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供参考。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6. 年过花甲、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多少岁
叁十而立。四十不惑。六十花甲。人生七十古来稀。-------------------------------------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而立之年___( ) 不惑之年___( )知天命之年___( )耳顺之年___( ) 古稀之年___( )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古稀之年 后面是什么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幼年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多少岁?
幼学之年1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花甲之年60岁。花甲代表六十岁。古稀之年70岁。古稀是七十岁。这些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1、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2、而立(而立之年):因为“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3、不惑(不惑之年):因为“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4、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5、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翻译过来是因赊饮所负的债到处都有,但是能活到70岁的人就很少了。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扩展资料: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迟颈á辞)是叁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10. 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天命之年 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1、古时男子在20岁要束发立冠,以表示成年,所以20岁的男子称为弱冠之年。
2、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天命之年,出自《论语》,孔子说他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体,到四十岁的时候用成为知者,无所迷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 ,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
3、六十在中国天干地支里刚好是一个甲子,所以花甲之年指60岁的时候 。
4、古有语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古稀之年指七十岁的老人。
出自:《论语》
扩展资料:
不满周岁——襁褓;?
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词15岁——舞勺之年;?
15词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词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11. “古稀之年”出自哪首古诗?
出自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曲江二首》的原文是: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译文: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其时京城虽然收复,但兵革未息,作者眼见唐朝因政治腐败而酿成的祸乱,心境十分杂乱。游曲江正值暮春,所以诗就极见伤春之情,诗人借写曲江景物的荒凉败坏以哀时。
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力避倾囷倒廪,而要抒写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冥观默想。比如说,从花落可以想到鸟飞,从红瘦可以想到绿肥……“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12. 幼年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多少岁?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3. 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的是多少岁
不惑是40岁;花甲,指60岁;古稀,指7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 花甲,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 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扩展资料
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 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结婚,晚婚晚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
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 (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这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 对人生年龄的分段,分明是极为科学和合理实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67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