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传媒短视频

“英雄()()”的成语「英雄豪杰」

2023年05月19日麻豆视传媒短视频131

成语“英雄豪杰”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英雄豪杰
成语读音:yīng xióng háo jié
成语简拼:YXHJ
成语注音:一ㄥ ㄒㄩㄥˊ ㄏㄠˊ ㄐ一ㄝ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豪杰英雄
成语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四十回:“如今秦王功盖天下,四海扬名,英雄豪杰,莫不归附。”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成语解释:指才能超众或勇武超群的人。
成语用法:英雄豪杰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杰出人物。
成语造句:自古英雄豪杰,不经心志之拂乱,未必能奋发有为,故敌国外患之来,实磨砺英豪之一块试金石也。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
日文翻译:英雄 (えいゆう)豪傑

成语“英雄豪杰”的扩展资料

1. 英雄豪杰那么好看怎么停播了?
最大原因就是它的收视率太低了蝉产蝉作为娱乐电台,英雄豪杰有时都不到5%的收视率跟同一时间办产蝉江虎东的《两天一夜》的17.8%相比,根本就是不必要的,浪费资源期待更好的节目吧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2. 中国历史上英雄豪杰的著名事迹
七战匈奴——卫青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西汉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
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
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
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反击匈奴,斩获数千。
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
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
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窴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见漠北之战)。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
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
匈奴末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籍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
霍去病少年时生活在奴婢群中,贫贱艰苦。但他随舅父卫青习武,骑射、击刺技艺超群,体魄健壮,寡言守信,智勇兼备。霍去病18岁即为天子侍中(皇帝身边保卫安全的官),同年便随大将军卫青参加与匈奴右贤王争夺河南地(今河套地区)的最后一战,号“票姚校尉”。他率领800精骑,距大军数百里之遥,乘匈奴不备,选择便于进攻的目标,出奇制胜,斩杀敌兵1028人,首战告捷,被封为冠军候。
公元前119年,汉朝决定派卫青、霍去病率骑兵5万,步兵几十万人合围漠北。霍去病出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右北平(今河北平泉县一带),卫青出定襄(今内蒙和林格尔),分兵越过沙漠,寻求与单于决战。根据沙漠作战的特点,霍去病大胆选用部分降汉的匈奴人和留居匈奴时间较长的汉人为军校,造成熟知匈奴军情和漠北物候的优势。率领有向导的轻骑兵,离开基地,深入敌后,“取食于敌”,“追奔逐北”两千多里,寻找单于。由于单于主力西移,他又率部翻离候山(今何地不详),渡弓卢水(今蒙古克鲁伦河),与匈奴左贤王(辖匈奴东部地方的最高长官)部酣战,结果获匈奴顿头等3小王将军、相国、都尉等83人,共斩俘7万余人,匈奴左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卫两军终于胜利会师于瀚海(今贝加尔湖),为庆战功,在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德尔山)立祭天高坛,在姑衍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开祭地广场,后班师凯旋。此役收复大漠以南所有土地,屯田筑垒防御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霍去病也晋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两年后,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由披铁甲的官兵列队将灵柩护送到自己的墓穴茂陵东,葬于外形仿祁连山状的高大墓中,墓前还有汉武帝为表彰其战功而立的14件大型圆雕石刻。上书其座右铭:“匈奴末灭,何以家为!”李白《乐府诗胡无人》写道:“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叁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虎剑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
明嘉靖二十叁年(1544年)17岁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叁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
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叁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接着,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3000余人,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
叁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1561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健跳(今叁门),临海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和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史称台州大捷,亦称台州九战九捷。次年夏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并乘胜破牛田、兴化的倭寇,连克60余营。
四十二年(1565年)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因受排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广东戍守。后遭诬陷,夺职回乡。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他的优秀军事理论着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视。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3. 英雄豪杰的词语
飞龙乘云 龙乘云而上天,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得势。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夫有云雾之势而能乘游之者,龙蛇之材美之也。” 龙虎风云 ①比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②指君臣遇合。 出处:《易·干》:“云从龙,风从虎。” 一世之雄 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出处:《宋书·武帝纪》:“刘讳足为一世之雄。”宋·苏轼《前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英雄豪杰 指才能超众或勇武超群的人。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四十回:“如今秦王功盖天下,四海扬名,英雄豪杰,莫不归附。” 云起龙襄 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出处:《汉书·叙传下》:“云起龙襄,化为侯王。”颜师古注:“襄,举也。”一本作“云起龙骧”。 云起龙骧 骧:腾起。如云涌升,如龙腾起。旧时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出处:《汉书·叙传下》:“云起龙骧,化为侯王。” 云蒸龙变 云气兴起,神龙飞动。比喻英雄豪杰遇时奋起。 出处:《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论》:“[魏豹、彭越]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4. 有哪些对英雄豪杰的歌颂的诗词?
《八声甘州》王质
气佳哉、烟紫石头城,云碧雨花台。想东山前后,望春树绿,看晚潮回。自古英雄豪杰,无不待时来。拥鼻微吟处,山静花开。商皓亦常如此,羡苍生皆有,瞻望之怀。但淝河洛涧,此事偶然谐。疑是彼、八公草木,得神明、相亮不相猜。西州泪、千年犹湿,回望兴哀。
《挽胡经干》王义山
手画兵家八阵图,儿时此志已吞吴。英雄豪杰所同者,将相王侯有种乎。事竟无成空感慨,天胡不忍死须臾。东南留得斯人在,半壁乾坤只手扶。
《酹江月》姬翼
功名富贵,似无绳缚尽、英雄豪杰。古往今来同影戏,顷刻存亡兴灭。罗绮妻孥,画堂金玉,招感人窥窃。繁华妆点,大都多少时节。自造恶业重重,头皮改换,苦楚经多劫。争似抽身闻早省,时把狂心休歇。世网冲开,玄关拨转,自得真仙诀。功成归去,一轮江上明月。
《病》启功
细雨清晨,透户风寒,汗出如浆。觉破房倾侧,俨然地震,板床波动,竟变弹簧。医嘱安眠,药唯镇静,睡醒西山已夕阳。无疑问,是糊涂一榻,粪土之墙。病魔如此猖狂,算五十余年第一场。想英雄豪杰,焉能怕死,浑身难受,满口’无妨’。扶得东来,西边又倒,消息未传帖半张。详细看,似净罗置酒,’敬候台光’。
《七律·冬云》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5. 中国古代真正的英雄豪杰
岳飞,打破金军,是一个将才,帅才,不善政治。忠心耿耿项羽,打破秦军,破釜沉舟武功盖世,是一个将才,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不会用人。霍去病,能攻擅打的将军,不可多得的将才,漠北打败匈奴大军,但太傲了。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6. 历史上叶姓的英雄豪杰
  叶法善 唐朝 616年~720年 括州括苍县(今浙江省丽水市) 道教天师、官吏  叶清臣 北宋 1000年~1049年 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 大臣、诗人  叶绍翁 南宋 ?~? 龙泉县(今浙江省丽水市) 文学家、诗人  叶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 1893年~1972年 广东省南海县 武术家、咏春拳宗师  叶圣陶 中华人民共和国 1894年~1988年 江苏省苏州市 作家、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叶挺 民国 1896年~1946年 广东省惠州市 军事家  叶剑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 1897年~1986年 广东省梅州市 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7. 历史上抗战现代的英雄豪杰
1、邓占云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浸染着血泪、弥漫着战火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残暴封建统治、抗击外来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这段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临危不惧方显中华儿女真本色,为国捐躯最是人民英雄一片心”,这是当年台湾人民悼念抗日英雄徐骧的一副挽联,也可借以表达对近代史上所有英雄豪杰的崇高礼赞。
2、王囊仙:布依族巾帼英雄
在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安龙招堤荷花池畔,矗立着一座铜铸雕像,它用以纪念的人物,就是名垂青史的布依族巾帼英雄王囊仙。
王囊仙,本名王阿崇,小名叫阿从,南笼府洞洒大寨布依族人,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囊仙美貌惊人,民间叙事长诗《王仙姑》中对她的容貌有生动的描写:“阿从长得像花样……长得更比山茶花漂亮。后园竹叶好看,没有阿从眉毛弯。盘江河水清又清,抵不上阿从眼睛明。”王囊仙自幼习武,武艺高强,而且能以巫术为人治病,民间称她为囊仙,布依语的意思是仙姑,可见她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自雍正年间,清廷对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以来,在贵州和广西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量涌入的汉族地主阶级和高利贷者,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压榨和欺凌。他们大量兼并土地,同时又用高利贷进行盘剥,借谷一石,不出一月竟收叁五石高利贷,从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为反抗清王朝的压迫与剥削,王囊仙、韦朝元等志士于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初五,在南笼领导了以布依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起义群众推举王囊仙、韦阿信为首领,尊称王囊仙为皇仙娘娘。王囊仙临阵作战,奋勇当先,并且利用宗教发动群众,鼓舞士气,激发起义军的斗志。起义大军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所向披靡,在短期内席卷贵州西南部以及云南、广西部分地区,起义军人数达到数十万,起义军前锋直逼贵阳城。
王囊仙领导的起义让清廷异常惊恐,太上皇乾隆和继位皇帝嘉庆亲自部署,派云贵总督勒保等率云贵、两广清兵火速前往镇压。王囊仙、韦阿信率义军英勇抗击,重创清兵,并包围了屯兵于南笼的清军大部。这年五月,清廷又调令广西总督吉庆率部由广西进击,加上各地地主武装的击,使起义军逐渐陷入困境,逐步退守起义军根据地洞洒大寨。这年六月,勒保率领清军解除了起义军对南笼清军大部的包围,并且转入反攻,当勒保率部围攻洞洒大寨时,王囊仙身先士卒,指挥义军,包围勒保的清军。在王囊仙痛击下,清军大败,勒保几乎被擒,清军仓皇撤退。但后来起义军放松了警惕,以致八月十五日夜,被勒保率领的清军偷得手,在漫山遍野的喊杀声中,王囊仙、韦阿信梦中惊醒,来不及穿衣,仓促应战,结果王囊仙被土司龙跃之妹所擒,数以万计的起义军将士和各族群众惨遭杀戮,起义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王囊仙被擒后,清廷将她镣铐加身,紧锁囚车中,用重兵押送北京。为确保沿途押送万无一失,清廷还史无前例地下令王囊仙经过州县的知府、知县连同当地武官,必须亲自带兵押解,稍有闪失,立即革职问罪。王囊仙沿路每进出一省,各省总督与巡抚还必须向朝廷上折,及时奏明她进出所辖地区的日期以及交接地点,可见清廷对她非常顾忌和害怕。
王囊仙被押送到京城以后,清廷命刑部审讯,她宁死不屈,于嘉庆二年(1797年)十一月初七被凌迟处死,年仅二十岁。按清朝刑律,对王囊仙这样“谋反大逆”的重犯,凌迟是唯一的处死方法。在北京,与王囊仙一起被处以极刑的还有其他六名布依族起义军女将:王阿朝、王阿哈、王贺氏、郎罗氏、王阿罢、石乜妹。几乎与此同时,参加这次起义的765名大小首领、1052名战士被清廷凌迟处死在南笼城郊。起义军所在村寨成片成片地变成废墟,白骨随处可见,百业凋蔽。此后,清廷将南笼改名为兴义府,把起义军的各式武器运往贵阳,铸成一根大铁柱,树立于贵阳甲秀楼旁。
南笼起义与汀、黔、川、鄂、陕等地各族人民的武装斗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王囊仙领导的南笼起义是布依族历史上的一座伟大丰碑。
参考资料:
《清代嘉庆年间贵州布依族南笼起义资料选编》
周春元《嘉庆初王囊仙和韦阿信领导的布依族人民的起义》
王永宽《中国古代酷刑》
3、韦绍光:叁元里抗英领袖
其余几个狼狈逃回四方炮台。
事后,叁元里人民料到凶残的侵略军绝不会就此罢休,一定会前来报复。为此,韦绍光挺身而出,号召全体村民团结起来,准备迎接更大的战斗。韦绍光带领大家迅速将老弱病残疏散,并组织全村青壮年聚集于叁元里古庙前,商定以庙中的七星旗为令旗,各执刀枪棍棒和斧头等物,对着叁星旗立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誓词的头两句是战斗时进退的信号,后一句表达了他们要和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决心。
叁元里人民清楚地知道,要击溃来犯的侵略者,单靠叁元里一个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动员更多的力量抗击来犯之敌,韦绍光还和爱国士绅何玉成等人共同发起,联络肖冈、唐夏等103乡近万群众,当天下午派代表到牛栏冈聚会,共商抗敌大计,经过商议后一致决定:一是以叁星旗为总令旗,各乡自成一个战斗单元,备乡旗一面,设领队一人;二是以锣声为号,一乡鸣锣,各乡响应,共同抗敌;叁是15岁至50岁的男子,一律参加战斗;四是诱敌深入,以丘陵起伏宜于埋伏的牛栏冈为聚歼英军的地点。英军无恶不作,早就激怒千千万万普通民众,各地百姓摩拳擦掌,纷纷拿起锄头镰刀,积极参加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抗英斗争。
四月初十凌晨,600余名英军分两路进犯叁元里,并对村民发起攻击。叁元里周围103乡民众组成的义军约5000多人,面对武器先进训练有素的英军,他们巧施妙计,且战且退,将英军诱至便于伏击的牛栏冈、塘下村附近沼泽。英军在后面穷追不舍,进入沼泽时才发现上当。这些烂泥塘,一旦陷进去,深可没顶,浅可没腰,人很难挪动,只能如泥塑木人般任人摆布,笨重的火炮也很难派上用场。顿时,早已埋伏在这里的各乡义军从四处出击,杀声遍野,将英军重重包围。
午后1时许,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暴雨把英军的火器全部淋湿,使之不能射击,穿着皮靴的英军在泥泞之中寸步难行,而附近的村民则越聚越多,愈战愈勇,数以万计的老百姓手持菜刀、钉耙和鸟枪等武器向侵略军展开肉搏拼杀。一位诗人对叁元里人民的抗敌义举作了生动的描述:“叁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当时番禺农民周春率沙亭冈群众,广州城北叁家店打石工人邓潜率石工亦参加战斗。英军死伤近200名,最后在援兵接应下狼狈逃回营地。义军跟踪追击,进而围困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第二天,英军以废除《广州和约》和攻城相威胁,迫使靖逆将军奕山派知府余保纯出面诱骗和威胁抗英群众,解散义军,英军得以脱险。
韦绍光在作战中表现得积极勇敢,成为叁元里抗英斗争的英雄人物。斗争结束以后,韦绍光并没有得到官府的任何奖赏,仍旧在村里从事耕种兼看山管墓,享年80多岁,葬于城北飞鹅岭。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投降派跪倒在英国侵略者脚下,以韦绍光为代表的广大人民却自发的举起了抗英的大旗,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誓死抗争的民族精神。
参考资料:
林福祥《平海心筹·下卷》
《叁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中华书局1978年)
许华编着《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社)
4、姜应芳:侗族人民的骄子
在层峦耸翠、鸟语花香的贵州省侗族聚居区,人们到处传唱着这样一首歌:“坌溪出了个姜应芳,奉天伐暴定平王。从前你的名声传的远,如今你的名声四海扬!姜应芳,听你被害泪汪汪,你是人死英雄在,千秋万古美名扬!”这首歌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山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姜应芳歌》。世世代代淳朴善良的侗族人民,通过传唱这些山歌来表达他们对姜应芳这位民族英雄的怀念之情。
姜应芳,道光十叁年(1833年)出生于贵州省天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姜老毛,是一个穷的叮当响,但又从不肯向官府富豪低头屈膝的硬汉子,后来被地主胡兴发勾结县官潘光泰以拖欠“皇粮”为由,下了大狱,不久惨死在监牢里。八岁起,失去父亲的姜应芳就给地主放牛。十叁岁那年,姜应芳身染天花,家里无钱医治,官府却天天上门逼交“皇粮”。他祖父向官差苦苦哀求,穷凶极恶的差头不仅不宽限,还如狼似虎,将他祖父活活打死,他的母亲也同时被打成重伤,不久便含恨离开了人世。
万恶的社会害得姜应芳家破人亡,仇恨的怒火在他胸中熊熊燃烧,他经常对伙伴们说:“我长大以后,如果不把压在我们侗家人头上的官家和地主打到,我死不甘心!”为报这血海深仇,他毅然离乡,前往湘西学习武艺。几年间,姜应芳不仅练成了一身硬功夫,而且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参加了活跃在湘西一带的秘密反抗组织——天地会。
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姜应芳回到家乡,积极发动群众,在天柱县织云乡秘密创立天地会,宣传反清复明和均贫富的主张。远乡近邻的穷苦百姓纷纷响应,有数百侗族农民和一些开明士绅当即加入天地会。咸丰五年叁月二十日,姜应芳率领广大贫苦农民在织云乡关帝庙前举行起义,发布讨清檄文,提出“大户人家欠我钱,中户人家莫乱言,小户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户来分田”的纲领。起义军攻进东归寨,没收了大地主潘乙贵的粮食和财物,分给贫苦农民。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一千多人,姜应芳率领起义军乘胜前进,途中一举将天柱县知县董文炳派去镇压起义军的清兵击败。当天下午,清军大队援军赶到,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血战,最后起义军退守织云,分头活动。这年十一月,起义军攻占锦屏县城,赶走县官,砸烂云南巡抚徐之铭家门上“进士及第”牌匾,没收其全部家财。
咸丰七年九月,姜应芳与苗族起义军领袖张秀眉取得联系,咸丰十一年四月,姜、张侗苗联军四万余人分叁路直取天柱县城,沿途包围了龙燕昌率领的地主武装,围歼团丁一百多人,击毙龙燕昌,随即进逼天柱城。知县谢绍曾派人带乞和信前来议和,姜应芳看过乞和信,立即回信拒绝,谢绍曾等人吓得魂不附体,束手无策。
咸丰十一年(1861年)四月二十叁日,姜应芳率义军攻入天柱城后,以汉寨为大本营,定名“九龙山”。营盘扎定后,姜应芳以“奉天伐暴灭清复明统领义师定平王姜”发布文告,点将封王。同治元年五月,起义军作出北上、南进、西征进军计划。六月二十一日,姜应芳在邦洞召开誓师大会,命令杨日焕留守天柱城,其余将士兵分叁路向湖南进军,姜应芳亲率中路主力军奔瓦寨、邛水和清溪,势如破竹。在玉屏城下击毙黔楚官军叁千多人。乘胜而下,攻克晃州、阮州、会同等地。义军马不停蹄,所向披靡,接着占领靖州、通道,湘军节节败退,叁湘震动,湘军告急文书雪片似地飞往京城。
七月,清廷急令湖南巡抚毛鸿宾调集叁十二营湘军,配合曾壁光十六营黔军镇压起义军。湖南巡抚毛鸿宾率湘军进犯天柱,贵州巡抚韩超率部进攻邛水和清溪县,天柱县城失守,杨日焕阵亡。姜应芳回师驰援,与清军激战,义军失利,退守九龙山。八月十六日,清军集中主力进攻汉寨场。由于叛徒暗将抬炮灌水,抬炮失去战斗力,清军以洋枪洋炮猛攻,义军伤亡惨重,姜应芳急忙下令起义军全部退守九龙山。清军用大炮轰击山寨,木城崩塌,房屋着火,九龙山失守。姜应芳在与陈大六、李恒吉会师的途中,由于叛徒出卖,起义军误中清军伏击,姜应芳被俘。
这年九月,姜应芳被押赴铜仁,由镇远知府曾壁光和铜仁知府陈昌运会审,他们问姜应芳降不降?姜应芳斩钉截铁地回答:“若要我投降,难于上天摘太阳!”他们又问姜应芳还反不反?姜应芳慷慨激昂地回答:“若要我不反,除非地上石头烂!”清政府无奈,最后将他凌迟处死。这一年,姜应芳年仅29岁。
姜应芳英勇就义后,部将陈大六继续坚持斗争到1868年。姜应芳起义前后历时十四年,活动遍及今黔东南地区,并影响到湖南西部侗族聚居区,是侗族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起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页。
参考资料:
《贵州通志·前事志》
《清代贵州各族人民的五次起义》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6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