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字的成语「杜门绝迹」
成语“杜门绝迹”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杜门絶跡成语读音:dù mén jué jì
成语简拼:DMJJ
成语注音:ㄉㄨˋ ㄇㄣˊ ㄐㄩㄝˊ ㄐ一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杜门晦迹
成语出处:《后汉书·党锢传·刘佑》:“(刘佑)后得赦出……诏拜中散大夫,遂杜门绝迹。”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成语解释:指隐居不出。
成语用法:杜门绝迹作谓语;指闭门隐居。
成语造句:我不想做杜门绝迹的人
成语“杜门绝迹”的扩展资料
1. “中华”两字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一词的由来Erwin-Rommel2005-2-27, 02:52 AM
作为伟大祖国名称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她牵动着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在人类文明史上,很多文明都因和“中国”两字相联而显得灿烂生辉。然而,“中国”这个令人骄傲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1周年之际,为了使读者对此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本刊发了华林甫先生从地名历史学等角度,考证“中国”一词由来的文章,以飨读者。
中国,是伟大祖国的名称,每个炎黄子孙无不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而感到自豪。然而,“中国”这个令人骄傲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之本义考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叁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叁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二、“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叁、“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叁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图的扩大,凡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颁颈苍补、罢丑颈苍、厂颈苍补别,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肠丑颈苍补)”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2. 含“杜”字的成语有哪些?
杜鹃啼血、杜绝后患、房谋杜断、杜门谢客、杜默为诗、召父杜母、杖杜弄麞、杜邮之戮、杜门却扫、防微杜渐
1,杜鹃啼血?[ dù juān tí xuè ]: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造句:昨夜风声大作,风中闻得杜鹃啼血,声声惊心,不觉慨叹年华易逝,华发已生。
2,杜绝后患?[ dù jué hòu huàn ]:指彻底消除以后可能产生的祸患。
造句:政府为了杜绝后患,宣布凡载运毒品入关的船只,要没收毒品并依法制裁
3,杜绝人事?[ dù jué rén shì ] :?即断绝与别人的一切交往
造句:她的爱人离世后,她就闭门杜绝人事了。
4,杜微慎防?[ dù wēi shèn fáng ]:即消灭祸患难与共于萌芽状态之中。
5,防微杜渐?[ fáng wēi dù jiàn ]: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造句:任何事情都应防微杜渐,避免大错误的发生。
6,杜门谢客?[ dù mén xiè kè ]:指不与人往来。
造句:这个人下台后,便杜门谢客,看来是不愿再出来做事了。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3. 绝迹是什么意思
绝迹juéjì[vanish; be stamped out]∶没有踪迹;不再出现这种生物已经完全绝迹[alone]∶弃绝世事,不跟人往来杜门绝迹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杜怎么组词
防微杜渐
杜鹃啼血
房谋杜断
杜默为诗
杜渐防微
剪发杜门
杜绝后患
杜门谢客
杜微慎防
防微杜衅
防萌杜渐
杜门自守
杜弊清源
杜渐防萌
杜门却扫
杜门不出
杜断房谋
结舌杜口
杜口吞声
杜门晦迹
杜口绝言
杜绝人事
杜耳恶闻
杜口无言
杜渐除微
杜口结舌
杜门屏迹
杜门绝迹
杜门面壁
杜门绝客
截辕杜辔
杜门自绝
杜绝言路
杜口裹足
杜隙防微
杜口绝言
杜门绝迹
杜门绝客
杜门自绝内容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76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