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传媒短视频

“()国功()”的成语「开国功臣」

2023年06月03日麻豆视传媒短视频129

成语“开国功臣”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开国功臣
成语读音:kāi guó gōng chén
成语简拼:KGGC
成语注音:ㄎㄞ ㄍㄨㄛˊ ㄍㄨㄥ ㄔ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开国元勋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回:“他见单雄信好客,是一个做得开国功臣的,因此借寓东岳庙中,图与交往。”来自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成语解释: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成语用法:开国功臣作主语、宾语、定语;同“开国元勋”。
成语造句:以后元璋作了皇帝,淮西诸将和幕府僚属都成了开国功臣。(吴晗《朱元璋传》)
英文翻译:one who aided in forming a dynasty
日文翻译:蕣国(けんこく)する功臣(こうしん)

成语“开国功臣”的扩展资料

1. 汉朝开国功臣排名 张良为什么在汉初功臣里只排名六十
如果按照真正的历史来说,基本上是这个情况:文臣以李善长为首,李善长和朱元璋颇似刘邦和张良,一见如故,十分投机。李善长首先提出反对元朝,又为朱元璋策划了夺得天下的蓝本。不过,李善长贪恋位,不像张良一样明哲保身,最后被牵连进胡惟庸案,满门斩。实际上,胡惟庸,李善长有很大责任,胡惟庸谋反,李善长也肯定知道,但是,李善长肯定没有参与谋反。不过,以朱元璋的角度看,有前面两条,就够杀李善长的了。洪武文臣还包括:被后人称为半仙的刘基刘伯温,修元史的宋濂。武将以徐达为首,徐达作为元帅,统领军队,可以说百战百胜,是使得元朝北返的绝对主力。最后,徐达也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很可能是病死。被蒸鹅害死的说法,疑点颇多,几乎不能成立。大将之中,以常遇春为首。常遇春勇冠叁军,每次打仗必然冲锋在前,可以说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将。洪武武将中,还有汤和、邓愈、蓝玉、冯胜、傅友德。其他的两大功臣就是李文忠和沐英。两个人的名气也相当大,战功也颇多。但主要还是沾了皇亲的缘故,才能飞黄腾达。还有半文不武的就是胡惟庸。此人功劳不算很大,但是官做得倒是很大。还有一个名气很大的就是胡大海。这个人历史上本来是个胡商,帮助朱元璋起事,后来被人暗杀。来自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2. 各朝的开国功臣
  朝代 起讫年代 都城 今地 开国皇帝
  夏朝 约前-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商朝 约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周 西周 约前1029-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东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 前770-476年
  战国 前475-221年
  秦朝 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汉 西汉 前202-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朝 9-23年 王莽
  东汉 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叁国
  魏 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吴 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
  晋 西晋 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907-960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 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临安 宋高宗赵构
  辽国 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 耶律阿保机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西夏 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皇太极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首都 北京来自gyjslw.com
3. 新中国开国功臣36位都是谁
  (1990-1)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军事家”的评语。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有8位军事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叶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左,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彭雪枫、罗炳辉。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基础上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过程中,1994年8月,经中央军委审议,又确定增补3人为军事家: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这样,被称为军事家的共计36人。  在这36位军事家中,有5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10位元帅、10位大将。有11人在新中国建立前献身来自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4. 大宋开国功臣都是谁
潘美,是大宋的开国元勋,也是一位大忠臣,余下的是:
一 韩令坤 二 王彦升 三 罗彦瓌 四 马仁瑀 五 李汉超北宋初期卓越的军事将领,字显忠,云州云中人。 六 石守信开封浚仪人。北宋初期重要将领,开国功臣。 七 高怀德字藏用。五代时常山真定(今正定)人。 其父高行周 历仕后晋、后汉、后周。 八 赵彦徽河北安喜(今定州)人,北宋初期领,开国功臣之一。
 九 张光翰辽州榆社(今山西)人。北宋初期将领,开国功臣之一。
  
  十 王审琦
  十一 韩重赟磁州武安(今河北)人。后汉末隶枢密使郭威麾下,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与后汉的“高平之战”,以功升任殿前司铁骑指挥使。后周末,升任殿前司控鹤军都指挥使。
   十二 李继勋十三 刘廷让本名光义,宋太宗即位后赐名廷让。祖籍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曾祖刘仁恭,唐卢龙军节度使,唐末割据者;祖刘守文,为唐横海军节度使,为弟刘守光所杀,父刘延进携家避难南逃。后汉枢密使郭威镇守邺都时,刘光义入麾下,后周太祖时,任至侍卫司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开宝九年十月,皇弟赵光义夺位,是为宋太宗。刘光义因与赵光义同名,被赐名廷让。
    
  十四  刘守忠十五 王政忠十六 杨光义保静军节度使十七 刘庆义忠远军节度使十八 符彦卿19 张永德二十 曹彬二十一 党进
二十二 王全斌
  
 二十四 慕容延钊二十五 李处耘
   二十六 杨业27 赵普来自gyjslw.com
5.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开国功臣最后都不能善终?
我觉得是因为皇上害怕他们反戈一战。开国功臣的官职一般都是很高的,而且因为常年跟谁皇帝南征北伐,自己的实力肯定会不小。像历史上的刘邦与韩信,韩信的军事才能想必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他在刘邦建立政的道路上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后来与项羽对抗也是出了不少力。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刘邦对他反复猜忌,因为刘邦自己是没多少能力的,能获得成功主要是考一些兄弟伙的帮忙,所以这帮兄弟越强他就越不能睡的安稳,开国功臣也只是虚职,慢慢的就会找各种理由把他们杀了。历史上不杀功臣的也就刘秀算一个了,刘秀建立国家的时候对开国功臣的待遇非常好,不过这也是因为刘秀自己的本事比他们强,他们都存在对自己构不成多大的威胁。功高盖主在古代是一个非常大的忌讳,身为一个臣子获得太多的功不就在向皇帝暗示自己非常强,你很弱的意思吗,一旦皇帝觉得你的功劳太大,百姓对自己可能都没有臣子的威信高,那么皇帝就会找一万种理由来将你灭口,因为你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了皇帝在百姓心目中应有的高度。
我觉得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皇帝为了下一代考虑,因为开国功臣毕竟也是受太多人爱戴的,倘若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压不住他们那么皇室的血脉将会就此而断,这对于皇帝来说是很悲催的事,跟着自己打下江山的人在自己死后夺走了自己的江山,这传出去也是贻笑万年的事,所以开国功臣到最后都没啥好下场。来自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6. 历史上的开国功臣,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从古到今,开国功臣的命运多以悲剧结束,这是一件很不好的事,对人性和民族文化有着极大的害处。诛杀功臣比较残忍比较着名的是刘邦和朱元璋。刘邦夫妇入主长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韩信杀了,韩信之死,使刘邦成了历史上辜恩寡义的代表,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恶名是无法除去的,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把英布和彭越杀了。客观地说,作为皇帝,刘邦的凶狠是可以理解的,杀韩信有不得已的苦衷。仔细阅读对于对韩信和对秦末汉初的记载,我们可以感觉到韩信有多么厉害,对刚刚统一天下的西汉王朝以及刘邦为代表的刘氏皇族有着多么大的潜在威胁。我们知道有个“汉初叁杰”的说法,也知道像樊哙、周勃这些人称得上猛将,但是实际上论带兵打仗,这些人在韩信面前连大气也不敢出的,敬畏交加,惶恐之极。所以虽然刘邦自己也十分清楚,韩信压根都不会造反,但还是千方百计要把他杀了。这就好像衡山上的悬龙石,挂在半山腰摇摇晃晃的,虽然几千年了还没掉下来,但是一般人从下面走过,都会惊出一身冷汗。只有杀了韩信,刘邦才睡得着。至于英布和彭越,也就顺便杀掉了。叁王的冤死,从另一方面说,对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是有利的。与历史上很多皇帝比起来,刘邦算不上一流无情无义的主子,萧何、张良、陈平、周勃这些人也是功臣,他就没有开杀戒。朱元璋屠戮功臣,才是真正令人发指的,他把杀功臣提到了作为国策的高度,不管有没有威胁,横下一条心,一律杀光,从即位到驾崩,几十年的时间,就没停止过这项活动,陆陆续续杀了一二十万人,成为史书上最莫名其妙最不可思议最不忍卒读的事件。明初功臣,只有六个人没有被他以谋反的罪名绑赴刑场,分别是常遇春、胡大海、沐英、李文忠、徐达、汤和、刘基。常遇春和胡大海死得早,都是在征途中就去世了,不需要朱元璋动手;沐英和朱元璋一则都是朱元璋的养子,于皇族,二则久镇边关,不大过问朝廷大事,得以善终;刘基是个文人,虽然功劳甚大,但是一向以张良为榜样,从不居功,做人十分低调,朱元璋一直找不到借口,最后只有暗示胡惟庸把他毒死了;徐达作为武将之首,战功与唐初李靖相似,为人也相似,克己奉公,恭谦礼让,远离纷争,但是他没有李靖那么幸运,最后还是被朱元璋送了一只烧鹅引发背疮爆裂而亡,刘基和徐达总算保留了作为人的最后一点体面,免去了身首异处;汤和是异姓功臣中唯一幸存者,他没有遭到横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他很早就托病退出了朝政,闭门不出,衣服田舍翁的样子,第二他的本事不大,一向都是充当徐达常遇春的副将,没有威望,第叁他的年纪很大了,七老八十,第四他是朱元璋的儿时朋友,从童年时代开始就跟随朱元璋,一向小心谨慎,忠心耿耿。朱元璋如果连这样一个人也杀了,对朝廷对天下对后世都是交代不过去的,朱元璋虽然心思歹毒,心理扭曲,对身后之名也不是毫不在意,留下汤和,可以用强堵住方方面面的嘴,汤和虽然保住了一条命,其实也是生不如死,日子过得很不舒展。
刘邦和朱元璋,是史书上皇帝诛杀功臣的代表人物。前者的着名,主要是杀了韩信这样的罕见军事家,淋漓尽致的诠释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名言,他尝到了苦果,在白登之围中,如果有韩信在,他是完全可以避免那种遗恨终生的耻辱,西汉王朝也不会那么长时间地向匈奴称臣纳贡。后者的着名,完全是因为没有人性,扭曲的灵魂在作怪,后人翻开明史,开篇就进入了毛骨悚然的境地,在不分青红皂白的冤狱中集体被屠杀而死去的人,是一场大的战役都不能相提并论的。他也尝到了苦果,在他死后,中央政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虚弱不堪,朝堂中几乎都是蝇营狗苟或不学无术或大言空谈的庸碌之辈,没有安邦定国的人才了,以致藩王发难,席卷而下,政易主,子孙凋零。
其实像汉高祖明太祖这样的皇帝,历史上还大有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员、文种、吴起、商鞅、白起、王翦王贲父子、蒙恬蒙毅兄弟,分别死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楚太子、秦惠王、秦始皇、秦二世之手。南北朝时期,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十分残暴,猜忌功臣是人生的爱好日常的习惯。接下来统一天下的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高颖、贺若弼、韩擒虎几个国家柱石相继被杀,杨素李渊被逼反。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开国功臣都没有好下场。比方贞观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光武的云台二十八将、陈桥兵变的那些人、开创大蒙古国的那些人,绝大部分都荣华富贵,得到了善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了长兄幼弟,废了父亲,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始了二十四年的贞观之治。对待开国功臣,历朝皇帝主要采取叁种方法:一是诛杀;二是削留职,供养起来;叁是继续使用,名爵职一样不缺。刘邦和朱元璋采取了第一种方法,唯我独尊,加强了君主集,同时也损伤了国家元气。而李世民采取了第叁种方法,他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对功臣们的感激之情,说: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依靠功臣们继续卖命,君臣交心,共同治理天下。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除张亮侯君集等少数几个人因为确实参与了太子和魏王的谋反被杀外,大多数都荣宠备至,富贵终生,即使功臣们有些违犯国法的地方,李世民也不忍惩治,劝解一番,信任如旧。所以后世人对贞观之治十分称道向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是这样做的,云台二十八将在统一天下后,俱封显职,安稳度过后半生。最着名的就是有个叫窦融的事情,这个窦融原来也是一方诸侯,与群雄一起参与逐鹿天下的活动,后来被刘秀恩威并济,归顺了光武政,带兵扫除了另外几个草头天子。这个人很谨慎,知道自己和冯异、马援这些一开始就追随刘秀打天下的人不同,是有亲疏之别的,所以四海归一后无比小心,对刘秀恭敬地不得了,常常称病赋闲,不参与朝政议论,不和王公大臣来往。他这样做,有真心的一面,也有不得已的一面。刘秀很看不过去,多次单独接见谈心,不断加官进爵,公开赞扬他的功劳,最后窦融被刘秀感动,打消了疑虑,踏踏实实为国家出力。这件事成为君臣坦荡相知相信的典型故事。统一草原,征服列国,建立大蒙古国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对功臣也很重视,很优待,把他们看作心腹手足,荣辱与共,富贵不移,功臣们没有一个背叛他,至死都念念不忘为其效力。宋太祖赵匡胤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也处理得很得当,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就是讲的这个事情。实际上一部分功臣的兵宋太祖也没有收回来,比如石守信、慕容延钊、高怀德等人,一直处在朝政中枢,宋太祖十分倚仗。
功臣的命运,一则取决于皇帝,二则也取决于功臣自己。皇帝自身不行,就很容易发生功高盖主的事情,这种事对国家不一定有害,比如西周时的周公旦,西汉时的韩信、霍光,中唐时的郭子仪等等,这些人都是忠臣,但是他们跟自己效忠的,皇帝比起来,能力高出一大截,对皇帝的威信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汉高祖刘邦一定要杀韩信才舒服,汉宣帝刘询没有本事,和霍光在一起就感觉芒刺在背。如果碰上朱元璋这样的主子,就是八辈子倒了大霉,天下再大,也是死无葬身之地。如果说朱元璋杀功臣开始是为后世考虑的话,那么杀到后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杀的太多了,杀得很荒唐,很不可理解,是一种变态的杀法,不幸投在这种人手下,你怎么做都是一死。
作为功臣,不是逼上了绝路(比如皇帝要杀自己)或者有重大变故出现(比如继位之君不行),是不会去造反的,因为造反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辛辛苦苦跟着皇帝打天下,等到国家安定,四海一统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疲倦和喜悦,都想好好享享福,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但是恃功而骄,居功自傲,为非作歹的人也并不鲜见,这就是功臣自身的问题,这些人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像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样能够善待功臣的人君,不光是功臣之福,也是朝廷之福社稷之福,功臣们保留了性命、地位、财富,朝廷和社稷也保存了元气和坚实的基础。但是像这样的人君是可遇不可求的,要知道,杀功臣,不是皇帝想不想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一个开国皇帝,一般要具备四个条件,才不需要杀功臣:第一是本身拥有雄才大略,打天下和治天下都是高手。刘秀文才武功在当时之世,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有很多人才就是折服于他的个人魅力,心悦诚服接受驱驰;李世民的武功,唐初只有李孝恭(实际上是集合了李靖的能力)才能一较高低;赵匡胤是柴荣手下第一将;铁木真手下诸将打仗都是师从铁木真。他们不但善于行兵布阵,而且能够冲锋陷阵,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不是哪一个功臣可以相提并论的。当然,朱元璋也很善于打仗,徐达常遇春虽然厉害,还是稍逊一筹。但是朱元璋不具备后面的叁个条件。第二是出身豪门,血统高贵。不要小看了这一条,在封建社会,这是非常重要的,正统观念长期深入人心,在没有既成事实之前,谁也不会相信一个草民成为皇帝的概率和合理性会比一个贵族要大,在没有平定天下之前,人们,至少绝大部分的士族会把你看成草寇、反贼,鄙视你、怀疑你、甚至反对你,而贵族造反就不一样,大家比较容易接受他做新的天子。这就是阶级问题。刘秀是皇族,李世民出身大户高第,赵匡胤家里世代为将,铁木真于草原上的黄金家族,他们的血统都是很高贵的,身份很有威慑力。而刘邦出身流氓小吏,朱元璋只是一个乞丐,还当过和尚,回顾往事,多么心虚多么自卑呀。第叁是与诸功臣比起来,自己比较年轻。相对来说,年纪小的一般死在年纪大的后面,功臣们的年纪比君主大,死得比君主早,是一件令人放心的事情。刘秀、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都只有二叁十岁,而功臣们大都四五十岁五六十岁了,基本上都死在他们前面,所以李世民有晚年画功臣图于凌烟阁借以怀念的事情。赵匡胤和铁木真倒是跟功臣们差不多大年纪,但是一则他们活得比较久,二则他们又拥有第四个条件。刘邦起兵的时候已经四十八岁了,五十四岁才当上皇帝,像韩信在他起兵时还是个小伙子;而朱元璋虽然和淮西众将年纪差不多大,他也算得上长寿,但是他同样和刘邦一样,不具备第四个条件。第四个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即使自己死得早,但是接班人也很厉害,能力和威信方面要强于或不弱于功臣们。宋太祖的继承人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一直跟着哥哥打天下,诸将都服他,由他继位宋太祖很放心,即使有心怀不轨的人也不敢随便跳出来;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是叁子窝阔台,窝阔台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深得人心。而刘邦的儿子懦弱,跟父亲差了好几个档次;朱元璋的太子太孙也是仁慈有余,威勇不足,他们怎么不为自己血战得来的江山能不能顺利千秋万代下去担心呢。
总的来说,功臣们的命运,不是简单的个人命运,是与王朝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充当了双重角色,既是前朝的毁灭者,又是本朝的建立者,既有叛逆的一面,又有忠诚的一面。自身的生死荣辱,一半在天,一半在己,不是那么叁言两语说得清楚的来自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7. 汉朝开国功臣的结局都是怎样的
几个主要人物:刘邦、项羽、吕雉以及张良、范增等,人物丰满,形象逼真,没有大话连篇、空洞无物的感觉。看着看着,就想到一个问题:刘邦身边的一群哥儿们弟儿们最后结局如何呢?查了一下网上,都说刘邦和朱元璋一样,在称帝后大杀功臣,又验证了“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我觉得,刘邦比朱元璋经仁厚多了。刘邦虽也为巩固皇位,对大臣特别是武将不放心,但还不至于达到滥杀功臣的地步。刘邦手下比较着名的大将有两位被杀,一是韩信,二是彭越。特别是韩信被杀,在历史上被作为滥杀功臣的典型。我对汉朝历史没有研究,只是看了几部电视剧和一本小说《刘邦》。韩信的功劳,自不必说。他的过在哪?现在都倾向于是吕雉和萧何共同设计杀害韩信的,我觉得比较可信。从吕雉来说,她后来独揽朝政,肆意赶杀刘姓后代,就能说明她是一个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物。对于她来说,刘邦在世时,她要竭力保持刘家天下,任何有可能危害刘氏江山的人,她都不能容忍。她杀韩信是必然的,或者撺掇刘邦杀掉韩信。至于萧何,虽是他力荐韩信为大将,但在打败项羽以后,他也担心韩信会危害汉朝。萧何毕竟是刘邦的患难弟兄,他不放心韩信,因为韩信毕竟是圈外的人。而刘邦呢,客观上有杀掉韩信的可能,但主观上还念及旧情,虽然听信了谗言把韩信抓起来,但最终没有当面杀掉,而是降为淮阴侯。这个行动,就足以证明刘邦还是讲情义的。吕雉趁着刘邦不在咸阳的时候杀韩信,也是担心刘邦在的话可能不会杀韩信的。再说英布,先归项羽,后叛归至刘邦部下。现在说他是担心被杀而造反,能说得通。但英布也不是被刘邦直接杀掉的。另一个大将彭越,《楚汉风云》里写得不多。据史料记载,彭越是个军阀式的人物,虽然后归附刘邦,但并没有受刘邦直接领导,情义要差些。即使这样,刘邦把他抓起来后,网开一面,贬为庶人百姓,流放远方。刘邦这样做,应该说是刘邦的本性使然。刘邦本是市井之徒,特讲究哥儿们义气,即使当了皇帝,也未完全抛弃义气。所以,彭越被杀也不能说是刘邦的本意。在刘邦哥儿们中,只有燕王卢绾离开了刘邦,率兵数千人逃往匈奴,彻底背叛了刘邦,具体原因不太清楚。其他一些人,如陈豨等,算不上太大的英雄,杀不杀都不影响刘邦的地位。所以,有的文章说刘邦把开国功臣像猪狗一样或宰或圈,我觉得夸大其词了。最后,看看刘邦其他的哥儿们的结局,总体来说是很不错的。电视剧是讲得比较多的几位功臣有:1、萧何,出任宰相,孝惠帝叁年病死,儿子继位。2、张良,,后逐渐淡出政治,隐居山野修道,高后叁年去世,儿子嗣位。3、樊哙:孝惠帝七年去世。4、夏侯婴:长期担任太仆之职,高后八年参与平定诸吕叛乱。5、灌婴:诸吕被灭后,与大将共立汉文帝,出任太尉。6、曹参,萧何去世后,按照刘邦生前的安排,继任相国。孝惠帝六年去世。7、周勃:孝惠帝时出任太尉,汉文帝元年出任右丞相。来自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8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