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夫()()道”「夫子自道」
成语“夫子自道”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fū zǐ zì dào成语简拼:FZZD
成语注音:ㄈㄨ ㄗˇ ㄗA ㄉㄠ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成语用法:夫子自道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弄巧成拙。
成语造句:就在那一年所做的《湘累》,实际上就是“夫子自道”。(郭沫若《学生时代 创造十年》)
英文翻译:master's criticisms of others apply to himself
成语谜语:师说;吾不如老农
成语“夫子自道”的扩展资料
1. 对于君子的论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君子不器。
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7、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1、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14、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5、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2. 蝉的诗虞世南
蝉 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藉:凭借虞世南永兴文懿公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西阳王友。入隋后,官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太宗贞观年间,历任着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贞观十二年(638年)卒,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3. 论语君子的句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孔子·论语·道德修养·诚信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孔子·理想·论语·法律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
孔子·论语·谦虚·礼仪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孔子·论语·美德·礼仪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孔子·论语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
孔子·论语·国学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孔子
诚信·诚实守信·孔子·论语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
孔子·论语·励志·学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孔子·学习·论语·勤奋学习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
孔子·论语·国学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
孔子·论语·哲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
学习·孔子·论语·心情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孔子
论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孔子·论语·中国·国学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
论语·孔子·道德经·励志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摘孔子
论语·国学·励志·孔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孔子·论语·友谊·礼仪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
孔子·论语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孔子·廉洁·论语·诚实守信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孔子·论语·国学·中国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4. 谢谢大家,用古语如何说?
不胜感激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5. 什么是平庸之道 君子之道 礼仪之道
平庸之道
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叁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
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就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经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叁,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 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孔子说这叁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呢?还不是。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让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范仲淹,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这样博大的胸怀,这样高远的志向,不难看到孔子和《论语》的影响。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吗?
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利最大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一心想贪小便宜。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那么,君子和小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一个人他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我怎么样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计着自家的衣食居住,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就拘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为了维护和扩大这一点点利益而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君子从来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当这点限制成为彼此尊重、社会默契的时候,却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而小人则贪图眼前的利益,喜欢钻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两次可能得手,但这里面潜藏着危机,肯定迟早要吃大亏。还是拿走路来说,一看红灯、绿灯中间闪着黄灯,赶紧跑过去吧,觉得这个事情沾了个小便宜,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
礼仪之道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等六大方面。
“九宾之礼”。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叁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
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跪拜礼”。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⑵“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揖让礼”。“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袒臂礼”。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相当于今天的举手表决。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虚左礼”。古人一般尊崇左,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6. 欧阳修最有名的诗词
《龙门泛舟晚向香山》
欧阳修
暂解尘中绂,来寻物外游。
搴兰流水曲,弄桂倚山幽。
波影岩前绿,滩声石上流。
忘机下鸥鸟,至乐翫游鯈。
梵响云间出,残阳树杪收。
溪穷兴不尽,系榜且淹留。
《鼓笛慢·缕金裙窣轻纱》
欧阳修
缕金裙窣轻纱,透红莹玉真堪爱。多情更把,眼儿斜盼,眉儿敛黛。舞态歌阑,困偎香脸,酒红微带。便直饶、更有丹青妙手,应难写、天然态。
长恐有时不见,每饶伊、百般娇騃。眼穿肠断,如今千种,思量无奈。花谢春归,梦回云散,欲寻难再。暗消魂,但觉鸳衾凤枕,有余香在。
《鹧鸪天·学画宫眉细细长》
欧阳修
学画宫眉细细长。芙蓉出水斗新妆。只知一笑能倾国,不信相看有断肠。
双黄鹄,两鸳鸯。迢迢云水恨难忘。早知今日长相忆,不及从初莫作双。
《题张损之学士兰皋亭》
欧阳修
碕岸接芳蹊,琴觞此自怡。
林花朝落砌,山月夜临池。
雨积蛙鸣乱,春归鸟哢移。
惟应乘兴客,不待主人知。
《题光化张氏园亭》
欧阳修
君家花几种,来自洛之滨。
惟我曾游洛,看花若故人。
芳菲不改色,开落几经春。
陶令来常醉,山公到最频。
曲池涵草树,啼鸟悦松筠。
相德今方赖,思归未有因。
《长相思·花似伊》
欧阳修
花似伊。 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 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7. 夫子自道翻译
夫子自道 [词典] The master exposes himself (through strictures on others, which apply to himself).; The master speaks of himself -- one speaks of oneself.; [例句]这种表达是主观化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实则为夫子自道。In fact, his opinion is subjective, and speaks for himself to some degree.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8. 蝉(虞世南)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
作品:蝉
内容: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注释
注释:
(1)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叁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
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9. 论语中一则:冉有曰:“夫子为卫军乎?” 子贡答应问孔子,问的却是“伯夷叔齐何人也” 为什么子贡要拐弯
子贡的问题并非冉有的问题,为何可以将孔子给子贡的答案替换为给冉有的答案。或许孔子的回答只是就事论事,压根没想到子贡有言外之意,即根本就不存在一张子贡所要猜测的底牌。但子贡可能也有他的理由。因为孔子论伯夷、叔齐不是第一次,二贤的道德形象对孔门弟子,特别是子贡这等人,哪有不了解的道理。在身为客卿,而又面对父子争国的背景下提这个问题,孔子断不会不知他另有所指。而且,子贡“怨乎?”的追问已近乎点题了。夷、齐如对自身命运有怨悔,从行为上追悔当然起于让国出走。退一步讲,即便孔子没意识到子贡提问的动机,子贡也可以通过这个答案进行推测。因为他完全可以通过这个例子引出一条原则,然后用这一原则对事件的性质作出自己的判断。他不是窥视夫子的底牌,而想掌握老师出牌的牌理,难道不行么?
子贡对自己的能力有这个自信: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
看起来谦虚,其实挺自负的。不过举一反叁的能力,子贡的确有。在出自《孔子家语》的下面这则对话中,子贡提问的策略,同上面讨论的问题如出一辙: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杖,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杖,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
子贡问曰:“练而杖,礼邪﹖”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摆4闭
子路从孔子处不得其问而自以为是,子贡对问题略加调整,便为子路问出想要的答案来。不管汉人的记载可信性如何,这个故事反映了其时对子贡善问的肯定,以及对相关的礼的理解。朱注说“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其君乎?故子贡不斥卫君,而以夷、齐为问。”可能就是从这则对话推论出来的。只不过,这样说已经假定,子贡在问孔子之前已认定卫君不对了,问孔子其实只期待自己的意见得到支持而已。这也是一种猜测。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10. 含有道的成语
道长论短:指评论好坏是非。 班荆道故: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称雨道晴:比喻说话说不到一块。 说黑道白,说白道绿,说长道短,说三道四:比喻对人对事任意评论。 说东道西:没有中心地随意说。 一语道破:一句话就说穿了。 论长道短:议论别人的是非好坏。 指名道姓:指出别人的名字和姓氏。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胡说乱道,胡说八道: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绝口不道:指闭口不谈。 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三意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能说会道:形容很会讲话。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不足为外人道: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11. 夫子自道原文及译文
【原文】子曰:“君子道者叁,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话:“君子之道有叁条,我都做唔到。呢叁条系:仁者唔会忧愁,智者唔会迷惑,勇者无所畏惧。”子贡话:“呢啲正系先生话佢自己啊!”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12. 红楼梦里的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啥意思
“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号惭愧”,原意是“于是就自我悔恨,自我惭愧,白天黑夜悲伤哀号,惭愧不已”。这既是慨叹宝玉有不得其用的大才,也是曹雪芹夫子自道。在所谓的盛世中,雪芹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日子,平生才学只能“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所谓“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解析:
小说《红楼梦》第一回写道: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叁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叁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已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号惭愧。
这段“石头”故事,源于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神话,是女娲神话的置换变形和大胆重构。女娲补天遗留下的一块灵性已通的石头,因无材补天,“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于是一僧一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出现了,将其携入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历经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后,回归大荒山青埂峰下。这就是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色空观念。“大荒,无稽,茫茫,渺渺”都是寓意荒唐无稽,虚无缥缈。作者还在书中反复强调“梦”“幻”等字,这就远远超越了神话本身,给故事定下了悲剧基调。
“石头神话”也有象征寓意功能,那无力补天的石头可以说是作者自身的化身。鲁迅说:“曹雪芹实生于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曹家家世显赫,是当时江南的“百年望族”。雍正五年,曹家被家后家道开始衰落下去。曹雪芹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将家世的沦落与自己身上应负的中兴的责任感相连,作者产生了自愧自责的心理。脂评甲戌本在“无材补天,幻形入世”一句侧批云:“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在偈语“枉入红尘若许年”句侧也批有“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曹雪芹认为自己“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劝之德。”这隐约暗示着家族曾经对他寄予厚望,曹雪芹可能有一段时间曾为家族的中兴奔走过,但是曹家在雍正家之后没再兴盛起来,可以知道他的努力并没有带来好的转机,面对家族的衰落,他不能摆脱自责和悔恨,终以血泪哭成此书,向世人展示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石头”神话中他借顽石之口表示由于“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而“自怨自愧,日夜悲哀”其中包含的就是作者老大无成的自我谴责。
“石头神话”作为一个象征性寓言,还隐指着更为深层而抽象的哲理寓意。作者通过石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到历尽尘缘、“复还本质”的故事,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哲理感悟。“石头”下世为人、尘世历劫、返回大荒的生命历程即“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由“空”开始最后归于“空”,这是一个首尾衔接的“空”的哲学圆圈。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一生,体现的正是这个“圆圈”。在这一人生体验中,生命活动被解释为“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带有浓厚的感伤和虚无色彩。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13. 成语夫子自道在十二生肖中代表什么意思
成语【夫子自道】夫子自道_金山词霸【拼 音】:fū zǐ zì dào 【解 释】: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出 处】: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示 例】:就在那一年所做的《湘累》,实际上就是“~”.(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83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