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的成语「不得其死」
成语“不得其死”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bù dé qí sǐ成语简拼:BDQS
成语注音:ㄅㄨˋ ㄉㄜˊ ㄑ一ˊ ㄙ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不得好死、不得善终
反义词:寿终正寝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得:取得,获得。指人不得善终
成语用法:不得其死作谓语、定语;表示对别人的诅咒。
成语造句:孙犁《小说杂谈》:“必以主人翁不得其死为收场,以示恶有恶报。”
英文翻译:come to a bad end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生病,他的学生们前去看望他。孔子仔细地看着他们,他认为闵子骞性格外和内刚,冉有和子贡和顺不足、刚直有余,他们均能自保,唯独子路刚直不阿,日后不能善终,就深情地叮嘱他以后遇事要冷静,千万不能鲁莽
成语“不得其死”的扩展资料
1.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思一、原文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
二、翻译
皇上让我死,我不想死,但我听皇上的话,我就得去死。
叁、出处
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叁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叁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叁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二、赏析
其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说法最早也只不过是出现在清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说法的出现直至妇孺皆知,只不过是奴才们为讨好主子欢心,卖力宣扬的结果。
满清入关后,为了维护其满清部族统治,奴隶制残余,在大兴“文字狱”的同时,毫无顾忌的肆意歪曲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为其所用。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叁纲。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叁、作者介绍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叁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着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
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君、父、夫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叁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着书写作。
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叁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仲舒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2.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什么意思
人生有八苦
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
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落失,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
纠其根源与禅说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人生第一苦——生苦
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时尽?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
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活的同时,已经死了。人得本体随时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对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生息代谢的变化人怎么能控制呢?
人生第叁苦——病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
人生第四苦——死苦
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
人生第五苦——爱别离苦
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
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人生第七苦——怨憎会苦
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贪恋、私欲为痛苦之源。
人生第八苦——五阴炽盛苦
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扩展资料:
八苦出处
编辑
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一生苦。二老苦。叁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
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是灭。道谛者。八正道。
一正见。二正念。叁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
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叁曰病苦,疾病之痛苦也;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五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也。(《大涅盘经-第十二》)
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何等为爱别离苦?所爱之物破坏离散。”)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
八曰五盛阴苦,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大涅盘经-第十二》云:“何等名为五盛阴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一)生苦,有五种,
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4)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5)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二)老苦,有二种,
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叁)病苦,有二种,
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2)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四)死苦,有二种,
1)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2)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五)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
(六)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七)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阴盛苦,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五盛阴”也作“五阴盛”,“五阴”即“五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
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
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苦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3. 古文翻译
一天,尚不年迈的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子路出游到深山老林去避暑。春秋时夏天的天气并不比现在凉爽。孔子上了山已是汗流浃背,跟在身后的子路也敞开衣衫任腥热的山风把胸毛吹得东倒西歪。孔子在一块大石上坐下之后说口渴死了,让子路去寻些水来喝。 子路打开随身的包袱取出石臼走到一条小溪的上游,小溪喷珠吐玉,泉水清凌如碧。子路在用石臼舀水当儿,一抬头忽然看见他面前的草丛里黄灿灿的鲜花开得正盛,定睛再看时那根本不是一簇艳丽的鲜花,而是斑斓炫目的猛虎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中的父是读三声还是读四声?父做动词还是名词?
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语出道德经 应读二声,表语气。例如,逝者如斯夫……请给最佳 那好吧 不过一定不是名词意,也就根本不是4声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是什么意思?
栾布痛哭彭越,把赴汤镬就死看得如同回家一样,他真正晓得要死得其所,而不是吝惜自己的生命。即使古代重义轻生的人,又怎么能超过他呢!来自公益成语: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8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