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传媒短视频

“内”字的成语「返观内视」

2022年08月15日麻豆视传媒短视频102

成语“返观内视”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fǎn guān nèi shì
成语简拼:FGNS
成语注音:ㄈㄢˇ ㄍㄨㄢ ㄋㄟˋ ㄕ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返观内照、返视内照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王如水问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观内视,而九幽十八狱,人人分明见之矣。” 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成语解释:见“返视内照”。
成语用法:返观内视作谓语、宾语;指自我反省。

成语“返观内视”的扩展资料

1. 成语 一视什么字
一视同仁yī shì tóng rén[释义] 视:看待;仁:仁爱。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亲疏。[语出] 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正音] 视;不能读作“sì”。[辨形] 仁;不能写作“人”。[近义] 天公地道 等量齐观 相提并论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2. 气功入门
十 步 修 真 诀 第一步 尽性了命 三界一心 第二步 涵养本原,救护命宝。 第三步 安神祖窍,翕聚先天。 第四步 蛰藏气穴,众妙归根。 第五步 天人合发,采药归壶。 第六步 乾坤交媾,去矿留金。 第七步 灵丹入鼎,长养圣胎。 第八步 婴儿现形,出离苦海。 第九步 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第十步 本体虚空,超出三界。 第一步: 尽性了命 想要修长生,就必须知道生的根本;想要求不死,就应当明了不死的人。所以说,认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 那不死的人,道家称为‘铁汉’,佛家叫做‘金刚’,也就是世人与生俱来的灵妙而充满智慧的真心。这个心机敏而不昏乱,总是明察一切;它的本体不生不灭;它的容貌无我无来。追究到天地产生这前的前,也不能知道它的开始;推寻到地毁坏之后的后,也不能知道它的终结。高得不能再高,广得不能再广;深得不能再深,真是深不可测。天地靠了它而覆载万物,日月靠了它而光照宇内,虚空靠了它而变得宽广,各种精灵靠了它而变化通达。儒、释、道三教的大圣人,教人修道,就是修的这个;成仙做佛也是这个;变成牲畜野兽,也是这个。做圣人做凡人两条路,由这里而分开。超脱生死,再没有别的路可走;达到涅槃境界,只有这一种方法 。 然而世间万物,没有一物不被无常所吞没,只有这个,没有生死可以束缚,没有形貌可以窥视,端端正正,完完备备,明明白白,可是人自己却不明了它的本来面目。 为什么不明了呢?是因为有妄心。什么叫妄心?因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从天地不曾开始时到现在,迷掉了真心,自己却不知不觉,所以受到了轮转,白白地堕入六道之中。推究一下源,人的真心本是无妄的,性智本是明净的,神妙得有如天地的精气一般清湛。从眼睛开始乱看起,突然变得晦暗不明,就失去了那天地精气,失去了天地精所了般的清湛而产生生出各种杂念,所以先天的智慧就变成了后天的意识。人身体中的妄心,就叫做“识’。心本是无私的,由于“识”便有了知;性本是无生的,由于‘识’便有了生。生身的种子,便从此处萌发·分叶,开的是有烦恼的花,结的是有生死的果。 现在的人错误地认为,心中有个非常灵透的东西,浑然与人的肉身同为一体,就认为元神就在那里。殊不知这就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识神,是一劫一劫不断轮回的种子啊。所以景岑说:“学道的人不明白真谛,只是因为从前认定了识神。识神无量劫以来有生有死的根本,可糊涂人却把它称作元神。” 这一心法,是古今所有圣人不变的道理。所以老子说:至于修道,要先观照自己的人。观心的方法,奥妙全在灵关一窍。人在刚刚变胎成形的时候,禀受了天地的一点元阳之气,化生出这个窍,来藏纳元神。此窍中空空洞洞,极空虚而又极光明,是我们不断生长的主宰。真所谓有了它就能生,没有它就得死。生死盛衰,都由这个决定。儒家把它叫做“灵台”,道家把它叫做“灵关”,佛家把它叫做“灵山”。三教入教的门径是相同的,总不外乎这灵透光明的一窍。佛教说:“佛就在灵山不用远求, 灵山就在你的心头。人人都有个灵山塔,要好生在灵山塔下修持。”这说的就是灵关一窍的位置。道教说:“大道的根本明白的人很少,常人天天要用它,可有谁知道它!如今为你指神仙的洞府,它就是那弯弯如月眉的一窍。”这说的是灵关一窍的形状。这个窍是神奇灵异的台,是秘不外传的府,真实、洁净、光明、神妙、空虚、透彻、灵异、贯通,是卓然超群的一窃。它是一切生命的本原,所以叫“心地”;它是众佛的心得,所以叫“菩提”;它往来贯通·和谐集聚,所以叫“法界”;它静寂、清净、永远快乐,所以叫“涅槃”它不污浊、不烦恼, 所以叫“清净”它不虚妄不变化, 所以叫“真如”;它与一切罪恶隔绝,所以叫“佛性”它保护 善而拦住恶,所以叫“总持”;它潜藏、掩蔽、包而不露·集聚收拢,所以叫“如来藏”;它遥远而神秘 , 所以叫“密严国”;它总括各种美德而极完备,驱散处处昏暗而独放光明,所以叫“圆觉”。其实,这些说的都是灵关这一个窍。违背了它就是凡人,顺从了它就是圣人;不明白它的重要性,生死就会开始,明白了它的重要性轮回就会止息。 观心不是易事,要止息杂念更难。因此念头要产生之时,关系到人生死的根本。古代的仙说:“大道教导人要先止息杂念可念头不断也是白搭。”《圆觉经》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生起狂乱的念头;对于各种狂乱的想法,也不要善意去止息它。处在空想的境界,不要施加自己的明知;对于不明了的事物,也不要再去分辨它的真实。”《起信论》说:“心如果跑散了,就马上把它收回来,让它止于正念。念头一起就要马上省悟,省悟了邪念也就没有了。修行的神妙的门径,只在于此。”虚靖天师说:“不怕杂念起,只怕省悟迟。杂念生起是病,不让它接续就是药。”应当知道,虚妄的念头是从眼耳鼻舌身等识根开始的,它们 与色声香味触五境接触之后就形成了种种幻想,而并非实际有什么存在。对于众生而言,智慧代劣而意识很强,只把它叫做“识”;对于众佛来说,智慧很强而意识很低,只把它叫做“智”。这只是改变它的名字,没有改变它的本质。人最初的心,空阔而又神妙、澄清。人从知道。看见而马上有了见解,杂念如尘土而起,所以就有了虚妄的念头。如果知道、看见后没有见解,则人的智慧和本性便真实而洁净,各种念头就除去。念头除去了,从六识往下,无不全都除去。这就是文殊菩萨所说的“一根已经返原,六根也就解脱了。”六根没有了,就不会有六尘;六尘没有了,就不 会有六识;六识没有了,就不会有轮回的种子;没有了轮回种子,我的一点真心便不依靠形体而独立存在,空空荡荡,光光净净,而永远存在、永远不生不灭了! 这个方法直指人心,一了百当,多么直接,多么简易!只要能够培养根源,观照本窍,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心就会为之一新,气就会充盛顺畅,身体就会像凝固了一样一动不动,心中就会一片静寂一无所想。心胸就会感到无比开阔无知无识,就会明明白白而了悟本性。这就是所谓“皮肤剥落尽,真心将显露”了!功夫到了这种地步,自然就会感到精神焕发,智慧一天天产生,心性灵通,或隐或显,自由自在;自然会有一段清净、安宁、开合变化的迹象;自然会有一段飞跃活动的趣味;自然会有一点元阳真气从窍中生出,降入黄庭,入于土釜,贯通百脉,灌溉三田,驱逐一身百窍的阴邪,涤荡五脏六腑的秽浊之气。这就如同服用了如来佛的药,所有的病都没有了;如同奏响了用狮子筋制作的弦乐器,各种响声都消失了。所以说;“一心可以治疗所有的病,而不靠药方多了。” 《宝藏论》说:“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间有一宝,隐藏在身体之内。它能识别事物,聪慧而光明,它里外空空,一无所有;它虽空廓寂静、难于显现,但它的作用却很玄妙。它的机巧来自于紫薇星座的外面,它的作用出自于虚无之间。它端正变化而又寂静不动,独一而无二。它声音美妙,外表华美。看到头儿也找不到它的处所,它的托身之处名为空空。只留下了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外形;只留下了它的作用,看不见它的容貌。它朗照万物,通事之常理;它是万物的主宰,为万物所尊奉。它行动起来就显现出来,它静寂下来就隐而不显。它的本体洁净而琢磨使然,它的本原如此完美无缺。它的光辉超过了日月,它的恩德超过了天道。万物不要兴化,一切都归之于道。归之于道,就可以转变天地,自己把握命运,自由自在地纵横驰骋。心的数不清的奇妙作用,在生命开始形成时即已具备。这些,谁听说了不高兴,谁听说了不惊奇!怎么能把这无价之宝隐蔽于阴霾之坑!可悲呀,可悲呀,那是自轻自贱!可悲呀,可悲呀黑暗怎么能变成光明!那个宝,明光闪闪,朗照十方;寂静得像什么也没有,应用起来作用却很在;既可与声音相应又可与色彩相应,既可与阴相应又可与阳相应。这种奇异之物没有根基,它的神妙作用却是常存的。睁开眼看看不见,侧着耳听听不着。它的本体是隐蔽的,它的造化是明显的。它的作为是神圣的,它的作用是灵验的。真可以算得上是大道的精中之精。这个来用非常灵验,是产生万物的原因,使它凝聚不动,与道便是同类。” 所谓“心中那一点明光”,就是真如、灵知灵觉、心。它最为玄妙,与圣人相通,与神灵相通,极为高明,极为广大。它是教化万物的王,是万物的主体。它竖起来可以贯通三界,横起来可以贯通雨方。自从天地未曾开辟之前,就已经具有;即使天地毁坏之后,也不曾没有。一切境界,都是心的光辉。如果人能认识心,大地连一寸土地都没有了。所以说:“三界只是一心。”糊涂人到心外去求法,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看到外界事物也知道是心。外界事物是接近了心的事物,心是接近了事物的心。面对外界事物而不迷惑,遇到外界因缘而不动心。心与外界事物能互相合并,二者就会结为一休无区别。如果能够达到外界事物只是一心这一境界,就是悟得了心而成就了道。如能对所有的原始的虚妄的想法都能觉悟,收回外驰之心,解脱自己而求得永恒存在,脱离污垢,而求得永远合乎本来的清净面貌,就不会再生出山河大地和各种有作为的表现。这就如同金从矿石中提炼出来 ,在地上也不会再点染上泥土;就如同木头已经烧成了灰,哪能再长出枝叶!真是一得永得,可以穷尽未来的边际,永远脱离樊笼,长久地居住在圣人的境界了! 虽然这是最上乘的修炼之道,但若是禀赋聪颖的人,可以一跃而直入如来圣地;若是禀赋愚钝的人,将怎么办呢?一定要经过不断学习而求得进步的功夫,逐渐引入门径才行。让他走一步,自有一步的效果;升一级,自有一级的规模。这也是走远路必从最近的一步开始,登高必从最低的地方开始的意思。如果不知道入门下手的功夫,怎能马上就到达可以停手的最高境界?如果未能充分发挥心的作用,怎么能了解人的善良本性?未能通过自省而使心明,怎么能到自己的本性?使自己的心明、充分发挥心作用的关键,是要时时用好的修持方法来扶助自己的心,时时用心血来润泽自己的心,时时用最高的境界来洁净自己的心,时时用持善乐道不自放逸的要求来坚定自己的心,时时用忍受耻辱的办法来合自心泰然自得,时时用觉悟照察的办法来使自心洁白无污,时时用智慧来使自心明白敏锐,时时用佛的智慧来开发自己的心,时时以佛的平等之心来扩大自己的心胸。所以知道明心是生死海中智慧的船桨,尽心是烦恼病中的良医。如果使此心不明,就会永远堕于轮回之中而丧失本来真性;如果使此心光明,就能马上超脱生死而达于涅槃境界。始终不能出了这心、离了这心,别的再没有什么玄妙的了!后面虽然有次序功夫,不过是成就这个心而已。唉!不要把这事看得容易了,至人是难得遇到的,口诀是难于听到的。所以张平叔说:“只因为丹经没有口诀,教你在什么地方去结灵胎?”意不知经中自有口诀,大都不说母而说子,不肯把问题说清,让人攒凑不到一起,以致中途退步不前。我很可怜这些人。现在把丹经佛典中的口诀,一一拈出,留给后人,作为破除黑暗的照路灯,辨别真伪的试金石。 太玄真说:“父母生我们之前的那一点灵光,如今不灵只是因为已凝结成形。成形之后便罩住了这光明的种子,把它放下依然能彻底澄清。” 空照禅师说:“这个分明人人相同,能包天地能运转虚空。我如今直指这真正的心地,空寂灵知是它的本宗。” 自然居士说:“心如同明镜一般与天相连的干净,性似寒潭与静止的水相同。十二时辰之中常常意守观照,不要蒙蔽了真心这主人翁。” 智觉禅师说:“菩萨从来不离妙觉真心,我们是自己昧了这心而不相亲近。如能静坐反观内视,就能见到生身之前的元神。” 三茅真群说:“灵台清湛有如冰壶,只许元神在里面居住。如果在心中留下一物,怎能验证大道合于清虚!” 以上这些话都是成仙作圣的关键,入道入德的门径。过去阿难多闻总持几年不登圣果,后来息绝各种因缘而返观内照,很快就验证了无生无灭的境界。一般人的心整天都是向外的,这样,跑得越远就截止与大道背离;只有返观内视的人能够约束自己的情感而收回意念,收蜀犬吠日意念就能使心安定,心安定了就能养神,养了神就可以使之归于性。这就是魏伯阳所说的“情归之于性,才能称得上是还丹。”咦!把矿石炼成金就可得到珍宝,炼情归性就可合乎人的本性。相见之后拿这个道理来交谈的,千万当中也没有一个人! 第二步 涵养本原,救护命宝。 洗心退藏沐浴功夫 《易》中的“洗心退藏于密”这句话,唐宋神仙称之为“沐浴”,近代诸人称之为“艮背”,总不外乎这个道理,这个诀窍。推究起来,心于火,而把它藏在北的后面,这是“洗它的”的意思。心位于前面,而把它藏在背的后面, 这是“隐退它”的意思。所以修炼时间短的人,为了降伏自己的心,往往约束得太厉害,于是不免有烦躁起火的危险。因此暂时把南边的心火,藏到背水的北面,这样,水与火互相交通养育,自然而然杂念就不会产生。这就是白玉蟾所说“洗涤自己的心灵,排除各种杂念,就是沐浴”这句话的意思。 然而“沐浴”虽然是洗涤心灵的方法,“艮背”虽然有止住杂念的作用,两个道理对倒是对了,但都没有说到实际的地方。从这里往上一着,所有的圣人都秘而不传,后世学道的人,也就很少听到、见到过。人如果清楚这个窍的作用,简直可以夺取自然的造化、改变人的天命。古代的仙人有句话说:“夹脊双关直透顶门,修行的门径这是第一的。”因为它上面与上丹田的天谷泥丸相通,下面到达尾闾,中间与心肾相通,可以招致、摄取元神,救助、保护生命之宝。这不是修行的门径是什么?我们在没有这身体之前,先有了这气息;这身体还未毁坏,这气息先就停止了。这又不是修行的正路是什么? 推究一下人的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在胞胎之中,随着母亲的呼吸而呼吸,接受了出入之气而渐渐长成。这一线与母亲相连,被气逐渐地吹开,中间是空的,像个管子,而让气息往来相通。它前面与脐相通,后面与肾相通,上面与夹脊、泥丸相通,到了山根而生出两眼,由两眼往下到鼻头地方就形成了鼻子的两孔,因此叫做“鼻祖”。此野外的气息与母亲的气息相通,母亲的气息与天地的气息相通,天的与太虚的气息相通,每一窍都是相通的,没有一点儿隔阂。等到时日满足之后,就会裂开胞胎而出,剪断了脐带,囚的一声,一点元阳之气就落在下丹田的这个地方。从此以后便是后天主事了,虽然还有呼吸之气出出进进,但不能与先天父母之气相通了。人生从小到老,没有一点气息停留在里面。三界当中的凡夫俗子,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只是因为找不着来人间时的旧路啊! 老子设立法制,教导人通过修炼而求得长生,是因为它能夺取天地的正气。人之气以能夺取天地的正气,是因为有两个鼻孔的呼吸。人所呼出的,是自己的元气从体内出;所吸入的,是天地的正气从外面进去。人如果根基牢固,于呼吸之间也可以夺取天地的正气,而寿命长久;人如是根基不牢固,精气枯竭微弱,所吸入的天地正气就会随着呼气而出,身中的元气也不为自己所有,反会被天地所夺取。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所有一般人的呼吸,都是从咽喉往下,到中脘就回来了,不能与元始祖气相连,就像鱼儿饮水一样,从嘴进去,从腮又出来了。这就是庄子所说“众人的呼吸到咽喉”。如果是真人的呼吸,直通明堂而向上到达夹脊,向下流入了丹田,能够与祖气相连,就像是磁石吸铁一样同类之物相亲相近。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真人呼吸到脚跟”。所谓“脚跟”,说的是呼吸深长的意思。做到了呼吸深长,我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为造化所摆布了。 现在的人有调息、数息、闭息等等方法,这些都是隔靴搔痒,不能达到于夹脊双关。这一窍在刚刚形成时,就生出了左右两肾,然后就生了心。那肾如同藕节一样,那心如同莲蓬一样。那梗中间空外面直,下拄地,上撑天。心肾相距八寸四分,中间空余一寸二分,叫做“腔子里”乃是心肾往来的道路,是龙虎交媾的地方。要想打通这一窍,先要存想山根穴,这样,呼吸的元气,这样,呼吸的元气就逐渐地通过夹脊、透过混元而直接到达丹田,我之气与无始祖气母子才能能会合而破镜重圆。逐渐地扩充,人的根基就完满坚固了,救护住了“命宝”,才能谈得上修炼。 笔者按:了真子说:“要想使灯常明不灭,应当用添没的方法。” 尹师傅说:“滋润养育 根本、救护性命之宝是候选的第一要务。”又说:“只要还有一口气,都能使人恢复性命。”人如懂得添没的方法,接续那将要熄灭的灯而使它恢复光明,就如同得到了能使人返魂的香,即使点到枯根上也可以使它重新茂盛。所以说:油干了灯就会灭,气尽了人就会死。然而除了这一窍,就能不能添没:除了添油,就不能接续命;命不能接续,性就留不住;性留不住,忽然有一天无常鬼来了,就会迷迷糊糊地去了。所以吕洞宾说:“啬精应当趁早,续命不要让它晚了。”真的是接续了它就长生,不能接续它就短命。 人所禀受的天地的气数是有限的,如果不知道保养,就会自暴自弃。正如刘海蟾所说:“朝朝暮暮戕害自己却迷而不知,丧失、迷乱了精神而合生命无所依靠。细细地销磨啊渐渐衰弱,耗尽了身的津液神就会离去。”人身上管开合的机关一停,呼吸的气息马一就会停止。唉,生死的转变,快得就像这样。世间人又有什么事舍不得而不肯回心向道的呢? 何况这一着功夫,最是简单不过的了,不论行住坐卧,经常使自己的心退藏于夹脊之窍,天地的正气就能采入体内,与自己体内的元气凝结于丹田,而成为超脱生死的根本。用天地的无边无际的元气,来接续铁有限的身体,岂不是很容易吗!学习的人只要认定夹脊双关这一窍意守它而不离开,时间长了就会熟练,里面就会变得洁白明亮,就像月亮在水里一样,自然就会散去去中的邪火,消除各种杂念,降伏那动荡不安的心,止息那虚妄不实的念头。虚妄的念头止息了,真息就会自然出现。真念就是无念,真息就是无息。息无 命根就会永远牢固,念无 人之性就会永远存在。性存在命牢固,既无息又无念,这就是性命双修的第一步。唉!人生简直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树,全仰仗着气息做它的根啊。如果一口气上不来,命就不再于自己所有了。所以想通过修炼求得长生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气息长存。 气息长存,身中的元气就不会随着呼气而跑出体外;天的的真气就会永远随吸气而进入体内。这样时间长了,胎息已定,基础已成,长生也就有路可循了。玉液炼形 初学修炼的人,平时很劳碌;刚进到修炼这个圈子里,一下子就安闲舒适了下来。舒适了四肢就不运动,安闲了百节就不流通,以致脉络堵塞、气血凝滞,这就是打通关节、涤荡秽污的方法不可无的原因。 这个方法先以行气为主宰,两眼观照在玄膺(在咽喉的中间)一窍。此窍可与气管相通,这就是《黄庭经》所说的“玄膺气管受精府”一会儿就会津液满口,如同井水一样。微向鼓漱几遍,慢慢用意念把它引下重楼,逐渐到达膻中、尻尾、中脘、神阙,一直到气海;就从气海分成两路,到左右大腿,从膝到足三里,往下到脚背和脚大拇趾;又转入涌泉,由脚跟脚弯沿大腿而上到尾闾,合做一处;过肾堂、夹脊双关,分别送到两肩、两膀、两臂一直到手背;由中指转到手掌,左右一齐旋回, 经过手腕,由胸侧经过两腮之后,从脑部灌入头顶,又下到明堂、上腭,用舌头接住,送到玄膺为止。这是一周。一周完后稍停。再按照前面的做法行功,堵塞不通的地方就会逐渐疏通;不仅能贯通各经脉,也能使周身各窍通达。这就是《心印经》所说的“七窍相通,窍窍光明”。我们的妙觉真心,于六合以内、六合以外,本来无不 遍及,本来无不照察;那不能如此的,是因为被形体所障碍罢了。对至于要练到形神俱妙,才能与道合真。 行气时用眼是为什么呢?施肩吾说:“气是延年益寿的药物,心是驾驭气的神灵。如果懂得行气的主宰,就是成仙了道的人。”古人曾说:“眼睛到哪儿,心也到哪儿;心到哪儿,气就到哪。”这句话说得靠谱了!炼形体用津液又是为什么呢?道家把这叫做“涤荡秽污”。玉液就是津,玉池就是口。《黄庭内景》说:“口是玉池太和宫,经常鼓漱吞咽唾液灾病不可冒犯。遍体生光,其香如兰;可除百病,保养容颜。如能确实照此修炼就可登上广寒宫成仙。”原来液中有气,气中有液,液与气互相生发,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而渐渐充盛,是金液的基础,而成为润泽身体的宝物;咜能穿透关节,无处不到。古牮歌谣说:“口中的唾液频频吞咽,丹田中的元气直向上奔突。常常使气畅通关节通透,自然精气满盈元神长存。”玄膺一窍,乃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灌溉一身,都来源于此。所以太上说:“舌下玄膺是脱离生死的岸,你如果遇到了它就 可以升天。”《法华经·颂》说:“白玉齿边流着舍利,红莲舌上放着豪光。喉咙中的甘露涓涓滋润,心中的醍醐滴滴清凉。”这是玉液炼形法。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3. 什么字表示看
瞅,窥,瞄,望,注视,凝视,张望,眺,鸟瞰,俯视。。。。 表示已经看到(看见) 表示向四周看(环视)(环顾) 表示向下看(俯视)(鸟瞰) 表示向远处看(远望)(远眺) 表示向上看(仰望)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注意力集中看(注视)(端详) 表示粗略的看(浏览) 表示偷偷地看(窥视) 表示看不起地看(轻视)(蔑视)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顾) 表示照应地看(看护)(照看) 表示生气地看(怒视)(瞪) 表示斜眼看(瞥) 表示拜访地看(探望) 表示上级查看(视察) 表示仔细地看(观察) 表示回过头看(回眸) 表示注意地看(注视) 其他表示看的词语:瞧 瞅 瞄 盯 眺望 瞻仰 俯视 打量 欣赏 环视 偷窥 窥视 注视 张望 注视、凝视、巡视、审视、僵视、斜视、环视(伺)、仰视俯视、轻视重视、近视远视、横目、侧目、游目、纵目、极目、张目、青眼、白眼、怒眼、电眼、观察、浏览、细阅、秋波、偷望、眺望、顾盼、回首、回眸 如“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根据词的细微差别来分,就有如下几十个。 ①表示一般地看的:如见、瞧、视、睹等。 ②表示已看到的:如看见、见到、看到等。 ③表示向远处看的:如眺、望、眺望、了望等。 ④表示向上看的:如仰望、仰视等。 ⑤表示向下看的:如鸟瞰、俯瞰等。 ⑥表示向周围看的:如顾、张望、环视、巡视等。 ⑦表示看全身的:如打量等。 ⑧表示偷看的:如窥、窥视、窥测、窥探等。 ⑨表示亲自看的:目睹、目击、目测等。 ⑩表示集中精力看的:如盯、注视、凝视、凝望等。 表示斜着眼看的:如膘、斜视等。 表示愤怒地看的:如瞪、怒视、怒目等。 表示略微看的:如一瞥、浏览等。 表示仔细看的:端详、察、察看、观察、检查、查看等。 表示恭敬地看的:如瞻仰等。 表示上级看下级的:如检阅、视察等 走马观花 望眼欲穿 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极目远眺 望穿秋水 矮人看场 矮人看戏 矮子看戏 不看僧面看佛面 白眼相看 打狗看主 佛眼相看 刮目相看 狗眼看人 看菜吃饭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看风使船 看风驶船 看风使舵 看风使帆 看家本领 看家本事 看景生情 看破红尘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下菜碟儿 看人行事 看杀卫玠 看朱成碧 冷眼静看 另眼看待 另眼看戏 另眼相看 面面相看 马上看花 青眼相看 雾里看花 下马看花 远来和尚好看经 拄笏看山 拄颊看山 走马看花 矮人观场 矮子观场 傍观冷眼 悲观厌世 傍观者清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比量齐观 炳如观火 炳若观火 从壁上观 迟徊观望 迟回观望 侈人观听 粲然可观 察言观色 察颜观色 迟疑观望 察言观行 东观续史 东观西望 达观知命 东观之殃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等量齐观 洞若观火 洞如观火 东望西观 大有可观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返观内视 返观内照 隔岸观火 观场矮人 观风察俗 观过知仁 观化听风 观机而动 观机而作 观今宜鉴古 观貌察色 观眉说眼 观山玩水 公听并观 观望不前 观往知来 观形察色 观衅伺隙 观隅反三 观者成堵 观者如堵 观者如垛 观者如市 观者如云 观者如织 观者云集 静观默察 借镜观形 镜里观花 燎若观火 燎如观火 冷眼旁观 明若观火 旁观者清 跑马观花 凭轼旁观 齐量等观 迁延观望 束手旁观 烧犀观火 水月观音 叹观止矣 探观止矣 听其言而观其行 叹为观止 蔚为大观 兴观群怨 袖手旁观 雄伟壮观 仰观俯察 以观后效 眼观六路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岩居川观 游目骋观 洋洋大观 作壁上观 坐观成败 坐井观天 走马观花 侏儒观戏 作如是观 坐山观虎斗 掌上观文 掌上观纹 目不斜视 挤眉弄眼 眉目传情 望穿秋水 炯炯有神 鼠目寸光 顾盼神飞 回眸一笑百媚生 眼大无神 左右顾盼 贼眉鼠眼 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 炯炯有神 神采飞扬 眼高手低 眼疾手快 神采奕奕 顾盼神飞 目不转睛 目不暇接 回眸一笑 目光炯炯 目中无人 暗送秋波 举目远望 顾盼生情 觊觎 窥视 俾睨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4. 返什么什么成语
返老还童: 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返朴归真: 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返照回光: 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返虚入浑: ①指诗作空灵,入于浑然之境。②指人无知无识,浑浑噩噩。返邪归正: 犹言改邪归正。返视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朴还真: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返璞归真: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返辔收帆: 比喻退归。返老归童: 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同“返老还童”。返来复去: 指多次重复。返观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观内视: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本还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返本还元: 犹言返本还源。返本朝元: 犹言返本还源。返我初服: 返:归还;初服:未做官时的衣服。比喻辞官归隐。返朴还淳: 返:返回,还。朴:朴实。淳:诚实,厚道。指恢复原始的诚实和朴实厚道的社会风气。返哺之恩: 返哺:雏鸟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报答亲恩。返本还原: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5. 有关内字的成语
色厉内茬: 五内俱崩: 伤心得连内脏都破碎了。形容极度哀痛。外宽内明: 指外表宽宏而内心明察。外宽内忌: 指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外简内明: 指对人表面上简易,而内心明察。外感内伤: ①中医指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②比喻内外煎迫。外柔内刚: 柔:柔弱;内:内心。外表柔和而内心刚正。外厉内荏: 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外宽内深: 指外貌宽厚而实则城府很深。外方内圆: 外方:外表有棱角,刚直;内圆:内心无棱角,圆滑。指人的外表正直,而内心圆滑。外巧内嫉: 外貌乖巧,内心刻忌。犹言口蜜腹剑。深文周内: 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直内方外: 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眼内无珠: 比喻不识货或看不出好坏。饮冰内热: 形容十分惶恐焦灼。鱼游釜内: 鱼在锅里游。比喻处境十分危险,有行将灭亡之虞。外方内员: 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外刚内柔: 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攘外安内: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内查外调: 指在单位内外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内顾之忧: 旧时形容没有妻子,身在外又要顾虑家事。现形容有内部的忧虑。内圣外王: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内省不疚: 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内外夹攻: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内视反听: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内峻外和: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内柔外刚: 内心柔弱,外表刚强。亦作“外刚内柔”。内修外攘: 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修”。内助之贤: 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内忧外侮: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眉睫之内: 形容近在眼前。铭感五内: 比喻内心非常感激。六合之内: 六合:天地及东南西北。指天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海内无双: 海内:四海之内,旧指中国,现亦指世界各地。四海之内独一无二。海内鼎沸: 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分内之事: 分内:自己,本分。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返观内视: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观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视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反听内视: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彻内彻外: 指完完全全。出内之吝: 舍不得拿出去,出手小气。同“出纳之吝”。暴内陵外: 暴:残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包举宇内: 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安内攘外: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五内如焚: 五内:五脏;俱:都;焚:烧。五脏都象着了火一样。形容象火烧得一样。比喻非常焦急。外圆内方: 圆:圆通;方:方正。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色厉内荏: 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内忧外患: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内外交困: 交:同时;困:困境。里里外外都处于困难的境地。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6. 气功入门
十 步 修 真 诀 第一步 尽性了命 三界一心 第二步 涵养本原,救护命宝。 第三步 安神祖窍,翕聚先天。 第四步 蛰藏气穴,众妙归根。 第五步 天人合发,采药归壶。 第六步 乾坤交媾,去矿留金。 第七步 灵丹入鼎,长养圣胎。 第八步 婴儿现形,出离苦海。 第九步 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第十步 本体虚空,超出三界。 第一步: 尽性了命 想要修长生,就必须知道生的根本;想要求不死,就应当明了不死的人。所以说,认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 那不死的人,道家称为‘铁汉’,佛家叫做‘金刚’,也就是世人与生俱来的灵妙而充满智慧的真心。这个心机敏而不昏乱,总是明察一切;它的本体不生不灭;它的容貌无我无来。追究到天地产生这前的前,也不能知道它的开始;推寻到地毁坏之后的后,也不能知道它的终结。高得不能再高,广得不能再广;深得不能再深,真是深不可测。天地靠了它而覆载万物,日月靠了它而光照宇内,虚空靠了它而变得宽广,各种精灵靠了它而变化通达。儒、释、道三教的大圣人,教人修道,就是修的这个;成仙做佛也是这个;变成牲畜野兽,也是这个。做圣人做凡人两条路,由这里而分开。超脱生死,再没有别的路可走;达到涅槃境界,只有这一种方法 。 然而世间万物,没有一物不被无常所吞没,只有这个,没有生死可以束缚,没有形貌可以窥视,端端正正,完完备备,明明白白,可是人自己却不明了它的本来面目。 为什么不明了呢?是因为有妄心。什么叫妄心?因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从天地不曾开始时到现在,迷掉了真心,自己却不知不觉,所以受到了轮转,白白地堕入六道之中。推究一下源,人的真心本是无妄的,性智本是明净的,神妙得有如天地的精气一般清湛。从眼睛开始乱看起,突然变得晦暗不明,就失去了那天地精气,失去了天地精所了般的清湛而产生生出各种杂念,所以先天的智慧就变成了后天的意识。人身体中的妄心,就叫做“识’。心本是无私的,由于“识”便有了知;性本是无生的,由于‘识’便有了生。生身的种子,便从此处萌发·分叶,开的是有烦恼的花,结的是有生死的果。 现在的人错误地认为,心中有个非常灵透的东西,浑然与人的肉身同为一体,就认为元神就在那里。殊不知这就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识神,是一劫一劫不断轮回的种子啊。所以景岑说:“学道的人不明白真谛,只是因为从前认定了识神。识神无量劫以来有生有死的根本,可糊涂人却把它称作元神。” 这一心法,是古今所有圣人不变的道理。所以老子说:至于修道,要先观照自己的人。观心的方法,奥妙全在灵关一窍。人在刚刚变胎成形的时候,禀受了天地的一点元阳之气,化生出这个窍,来藏纳元神。此窍中空空洞洞,极空虚而又极光明,是我们不断生长的主宰。真所谓有了它就能生,没有它就得死。生死盛衰,都由这个决定。儒家把它叫做“灵台”,道家把它叫做“灵关”,佛家把它叫做“灵山”。三教入教的门径是相同的,总不外乎这灵透光明的一窍。佛教说:“佛就在灵山不用远求, 灵山就在你的心头。人人都有个灵山塔,要好生在灵山塔下修持。”这说的就是灵关一窍的位置。道教说:“大道的根本明白的人很少,常人天天要用它,可有谁知道它!如今为你指神仙的洞府,它就是那弯弯如月眉的一窍。”这说的是灵关一窍的形状。这个窍是神奇灵异的台,是秘不外传的府,真实、洁净、光明、神妙、空虚、透彻、灵异、贯通,是卓然超群的一窃。它是一切生命的本原,所以叫“心地”;它是众佛的心得,所以叫“菩提”;它往来贯通·和谐集聚,所以叫“法界”;它静寂、清净、永远快乐,所以叫“涅槃”它不污浊、不烦恼, 所以叫“清净”它不虚妄不变化, 所以叫“真如”;它与一切罪恶隔绝,所以叫“佛性”它保护 善而拦住恶,所以叫“总持”;它潜藏、掩蔽、包而不露·集聚收拢,所以叫“如来藏”;它遥远而神秘 , 所以叫“密严国”;它总括各种美德而极完备,驱散处处昏暗而独放光明,所以叫“圆觉”。其实,这些说的都是灵关这一个窍。违背了它就是凡人,顺从了它就是圣人;不明白它的重要性,生死就会开始,明白了它的重要性轮回就会止息。 观心不是易事,要止息杂念更难。因此念头要产生之时,关系到人生死的根本。古代的仙说:“大道教导人要先止息杂念可念头不断也是白搭。”《圆觉经》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生起狂乱的念头;对于各种狂乱的想法,也不要善意去止息它。处在空想的境界,不要施加自己的明知;对于不明了的事物,也不要再去分辨它的真实。”《起信论》说:“心如果跑散了,就马上把它收回来,让它止于正念。念头一起就要马上省悟,省悟了邪念也就没有了。修行的神妙的门径,只在于此。”虚靖天师说:“不怕杂念起,只怕省悟迟。杂念生起是病,不让它接续就是药。”应当知道,虚妄的念头是从眼耳鼻舌身等识根开始的,它们 与色声香味触五境接触之后就形成了种种幻想,而并非实际有什么存在。对于众生而言,智慧代劣而意识很强,只把它叫做“识”;对于众佛来说,智慧很强而意识很低,只把它叫做“智”。这只是改变它的名字,没有改变它的本质。人最初的心,空阔而又神妙、澄清。人从知道。看见而马上有了见解,杂念如尘土而起,所以就有了虚妄的念头。如果知道、看见后没有见解,则人的智慧和本性便真实而洁净,各种念头就除去。念头除去了,从六识往下,无不全都除去。这就是文殊菩萨所说的“一根已经返原,六根也就解脱了。”六根没有了,就不会有六尘;六尘没有了,就不 会有六识;六识没有了,就不会有轮回的种子;没有了轮回种子,我的一点真心便不依靠形体而独立存在,空空荡荡,光光净净,而永远存在、永远不生不灭了! 这个方法直指人心,一了百当,多么直接,多么简易!只要能够培养根源,观照本窍,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心就会为之一新,气就会充盛顺畅,身体就会像凝固了一样一动不动,心中就会一片静寂一无所想。心胸就会感到无比开阔无知无识,就会明明白白而了悟本性。这就是所谓“皮肤剥落尽,真心将显露”了!功夫到了这种地步,自然就会感到精神焕发,智慧一天天产生,心性灵通,或隐或显,自由自在;自然会有一段清净、安宁、开合变化的迹象;自然会有一段飞跃活动的趣味;自然会有一点元阳真气从窍中生出,降入黄庭,入于土釜,贯通百脉,灌溉三田,驱逐一身百窍的阴邪,涤荡五脏六腑的秽浊之气。这就如同服用了如来佛的药,所有的病都没有了;如同奏响了用狮子筋制作的弦乐器,各种响声都消失了。所以说;“一心可以治疗所有的病,而不靠药方多了。” 《宝藏论》说:“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间有一宝,隐藏在身体之内。它能识别事物,聪慧而光明,它里外空空,一无所有;它虽空廓寂静、难于显现,但它的作用却很玄妙。它的机巧来自于紫薇星座的外面,它的作用出自于虚无之间。它端正变化而又寂静不动,独一而无二。它声音美妙,外表华美。看到头儿也找不到它的处所,它的托身之处名为空空。只留下了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外形;只留下了它的作用,看不见它的容貌。它朗照万物,通事之常理;它是万物的主宰,为万物所尊奉。它行动起来就显现出来,它静寂下来就隐而不显。它的本体洁净而琢磨使然,它的本原如此完美无缺。它的光辉超过了日月,它的恩德超过了天道。万物不要兴化,一切都归之于道。归之于道,就可以转变天地,自己把握命运,自由自在地纵横驰骋。心的数不清的奇妙作用,在生命开始形成时即已具备。这些,谁听说了不高兴,谁听说了不惊奇!怎么能把这无价之宝隐蔽于阴霾之坑!可悲呀,可悲呀,那是自轻自贱!可悲呀,可悲呀黑暗怎么能变成光明!那个宝,明光闪闪,朗照十方;寂静得像什么也没有,应用起来作用却很在;既可与声音相应又可与色彩相应,既可与阴相应又可与阳相应。这种奇异之物没有根基,它的神妙作用却是常存的。睁开眼看看不见,侧着耳听听不着。它的本体是隐蔽的,它的造化是明显的。它的作为是神圣的,它的作用是灵验的。真可以算得上是大道的精中之精。这个来用非常灵验,是产生万物的原因,使它凝聚不动,与道便是同类。” 所谓“心中那一点明光”,就是真如、灵知灵觉、心。它最为玄妙,与圣人相通,与神灵相通,极为高明,极为广大。它是教化万物的王,是万物的主体。它竖起来可以贯通三界,横起来可以贯通雨方。自从天地未曾开辟之前,就已经具有;即使天地毁坏之后,也不曾没有。一切境界,都是心的光辉。如果人能认识心,大地连一寸土地都没有了。所以说:“三界只是一心。”糊涂人到心外去求法,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人看到外界事物也知道是心。外界事物是接近了心的事物,心是接近了事物的心。面对外界事物而不迷惑,遇到外界因缘而不动心。心与外界事物能互相合并,二者就会结为一休无区别。如果能够达到外界事物只是一心这一境界,就是悟得了心而成就了道。如能对所有的原始的虚妄的想法都能觉悟,收回外驰之心,解脱自己而求得永恒存在,脱离污垢,而求得永远合乎本来的清净面貌,就不会再生出山河大地和各种有作为的表现。这就如同金从矿石中提炼出来 ,在地上也不会再点染上泥土;就如同木头已经烧成了灰,哪能再长出枝叶!真是一得永得,可以穷尽未来的边际,永远脱离樊笼,长久地居住在圣人的境界了! 虽然这是最上乘的修炼之道,但若是禀赋聪颖的人,可以一跃而直入如来圣地;若是禀赋愚钝的人,将怎么办呢?一定要经过不断学习而求得进步的功夫,逐渐引入门径才行。让他走一步,自有一步的效果;升一级,自有一级的规模。这也是走远路必从最近的一步开始,登高必从最低的地方开始的意思。如果不知道入门下手的功夫,怎能马上就到达可以停手的最高境界?如果未能充分发挥心的作用,怎么能了解人的善良本性?未能通过自省而使心明,怎么能到自己的本性?使自己的心明、充分发挥心作用的关键,是要时时用好的修持方法来扶助自己的心,时时用心血来润泽自己的心,时时用最高的境界来洁净自己的心,时时用持善乐道不自放逸的要求来坚定自己的心,时时用忍受耻辱的办法来合自心泰然自得,时时用觉悟照察的办法来使自心洁白无污,时时用智慧来使自心明白敏锐,时时用佛的智慧来开发自己的心,时时以佛的平等之心来扩大自己的心胸。所以知道明心是生死海中智慧的船桨,尽心是烦恼病中的良医。如果使此心不明,就会永远堕于轮回之中而丧失本来真性;如果使此心光明,就能马上超脱生死而达于涅槃境界。始终不能出了这心、离了这心,别的再没有什么玄妙的了!后面虽然有次序功夫,不过是成就这个心而已。唉!不要把这事看得容易了,至人是难得遇到的,口诀是难于听到的。所以张平叔说:“只因为丹经没有口诀,教你在什么地方去结灵胎?”意不知经中自有口诀,大都不说母而说子,不肯把问题说清,让人攒凑不到一起,以致中途退步不前。我很可怜这些人。现在把丹经佛典中的口诀,一一拈出,留给后人,作为破除黑暗的照路灯,辨别真伪的试金石。 太玄真说:“父母生我们之前的那一点灵光,如今不灵只是因为已凝结成形。成形之后便罩住了这光明的种子,把它放下依然能彻底澄清。” 空照禅师说:“这个分明人人相同,能包天地能运转虚空。我如今直指这真正的心地,空寂灵知是它的本宗。” 自然居士说:“心如同明镜一般与天相连的干净,性似寒潭与静止的水相同。十二时辰之中常常意守观照,不要蒙蔽了真心这主人翁。” 智觉禅师说:“菩萨从来不离妙觉真心,我们是自己昧了这心而不相亲近。如能静坐反观内视,就能见到生身之前的元神。” 三茅真群说:“灵台清湛有如冰壶,只许元神在里面居住。如果在心中留下一物,怎能验证大道合于清虚!” 以上这些话都是成仙作圣的关键,入道入德的门径。过去阿难多闻总持几年不登圣果,后来息绝各种因缘而返观内照,很快就验证了无生无灭的境界。一般人的心整天都是向外的,这样,跑得越远就截止与大道背离;只有返观内视的人能够约束自己的情感而收回意念,收蜀犬吠日意念就能使心安定,心安定了就能养神,养了神就可以使之归于性。这就是魏伯阳所说的“情归之于性,才能称得上是还丹。”咦!把矿石炼成金就可得到珍宝,炼情归性就可合乎人的本性。相见之后拿这个道理来交谈的,千万当中也没有一个人! 第二步 涵养本原,救护命宝。 洗心退藏沐浴功夫 《易》中的“洗心退藏于密”这句话,唐宋神仙称之为“沐浴”,近代诸人称之为“艮背”,总不外乎这个道理,这个诀窍。推究起来,心于火,而把它藏在北的后面,这是“洗它的”的意思。心位于前面,而把它藏在背的后面, 这是“隐退它”的意思。所以修炼时间短的人,为了降伏自己的心,往往约束得太厉害,于是不免有烦躁起火的危险。因此暂时把南边的心火,藏到背水的北面,这样,水与火互相交通养育,自然而然杂念就不会产生。这就是白玉蟾所说“洗涤自己的心灵,排除各种杂念,就是沐浴”这句话的意思。 然而“沐浴”虽然是洗涤心灵的方法,“艮背”虽然有止住杂念的作用,两个道理对倒是对了,但都没有说到实际的地方。从这里往上一着,所有的圣人都秘而不传,后世学道的人,也就很少听到、见到过。人如果清楚这个窍的作用,简直可以夺取自然的造化、改变人的天命。古代的仙人有句话说:“夹脊双关直透顶门,修行的门径这是第一的。”因为它上面与上丹田的天谷泥丸相通,下面到达尾闾,中间与心肾相通,可以招致、摄取元神,救助、保护生命之宝。这不是修行的门径是什么?我们在没有这身体之前,先有了这气息;这身体还未毁坏,这气息先就停止了。这又不是修行的正路是什么? 推究一下人的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在胞胎之中,随着母亲的呼吸而呼吸,接受了出入之气而渐渐长成。这一线与母亲相连,被气逐渐地吹开,中间是空的,像个管子,而让气息往来相通。它前面与脐相通,后面与肾相通,上面与夹脊、泥丸相通,到了山根而生出两眼,由两眼往下到鼻头地方就形成了鼻子的两孔,因此叫做“鼻祖”。此野外的气息与母亲的气息相通,母亲的气息与天地的气息相通,天的与太虚的气息相通,每一窍都是相通的,没有一点儿隔阂。等到时日满足之后,就会裂开胞胎而出,剪断了脐带,囚的一声,一点元阳之气就落在下丹田的这个地方。从此以后便是后天主事了,虽然还有呼吸之气出出进进,但不能与先天父母之气相通了。人生从小到老,没有一点气息停留在里面。三界当中的凡夫俗子,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只是因为找不着来人间时的旧路啊! 老子设立法制,教导人通过修炼而求得长生,是因为它能夺取天地的正气。人之气以能夺取天地的正气,是因为有两个鼻孔的呼吸。人所呼出的,是自己的元气从体内出;所吸入的,是天地的正气从外面进去。人如果根基牢固,于呼吸之间也可以夺取天地的正气,而寿命长久;人如是根基不牢固,精气枯竭微弱,所吸入的天地正气就会随着呼气而出,身中的元气也不为自己所有,反会被天地所夺取。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所有一般人的呼吸,都是从咽喉往下,到中脘就回来了,不能与元始祖气相连,就像鱼儿饮水一样,从嘴进去,从腮又出来了。这就是庄子所说“众人的呼吸到咽喉”。如果是真人的呼吸,直通明堂而向上到达夹脊,向下流入了丹田,能够与祖气相连,就像是磁石吸铁一样同类之物相亲相近。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真人呼吸到脚跟”。所谓“脚跟”,说的是呼吸深长的意思。做到了呼吸深长,我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为造化所摆布了。 现在的人有调息、数息、闭息等等方法,这些都是隔靴搔痒,不能达到于夹脊双关。这一窍在刚刚形成时,就生出了左右两肾,然后就生了心。那肾如同藕节一样,那心如同莲蓬一样。那梗中间空外面直,下拄地,上撑天。心肾相距八寸四分,中间空余一寸二分,叫做“腔子里”乃是心肾往来的道路,是龙虎交媾的地方。要想打通这一窍,先要存想山根穴,这样,呼吸的元气,这样,呼吸的元气就逐渐地通过夹脊、透过混元而直接到达丹田,我之气与无始祖气母子才能能会合而破镜重圆。逐渐地扩充,人的根基就完满坚固了,救护住了“命宝”,才能谈得上修炼。 笔者按:了真子说:“要想使灯常明不灭,应当用添没的方法。” 尹师傅说:“滋润养育 根本、救护性命之宝是候选的第一要务。”又说:“只要还有一口气,都能使人恢复性命。”人如懂得添没的方法,接续那将要熄灭的灯而使它恢复光明,就如同得到了能使人返魂的香,即使点到枯根上也可以使它重新茂盛。所以说:油干了灯就会灭,气尽了人就会死。然而除了这一窍,就能不能添没:除了添油,就不能接续命;命不能接续,性就留不住;性留不住,忽然有一天无常鬼来了,就会迷迷糊糊地去了。所以吕洞宾说:“啬精应当趁早,续命不要让它晚了。”真的是接续了它就长生,不能接续它就短命。 人所禀受的天地的气数是有限的,如果不知道保养,就会自暴自弃。正如刘海蟾所说:“朝朝暮暮戕害自己却迷而不知,丧失、迷乱了精神而合生命无所依靠。细细地销磨啊渐渐衰弱,耗尽了身的津液神就会离去。”人身上管开合的机关一停,呼吸的气息马一就会停止。唉,生死的转变,快得就像这样。世间人又有什么事舍不得而不肯回心向道的呢? 何况这一着功夫,最是简单不过的了,不论行住坐卧,经常使自己的心退藏于夹脊之窍,天地的正气就能采入体内,与自己体内的元气凝结于丹田,而成为超脱生死的根本。用天地的无边无际的元气,来接续铁有限的身体,岂不是很容易吗!学习的人只要认定夹脊双关这一窍意守它而不离开,时间长了就会熟练,里面就会变得洁白明亮,就像月亮在水里一样,自然就会散去去中的邪火,消除各种杂念,降伏那动荡不安的心,止息那虚妄不实的念头。虚妄的念头止息了,真息就会自然出现。真念就是无念,真息就是无息。息无 命根就会永远牢固,念无 人之性就会永远存在。性存在命牢固,既无息又无念,这就是性命双修的第一步。唉!人生简直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树,全仰仗着气息做它的根啊。如果一口气上不来,命就不再于自己所有了。所以想通过修炼求得长生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气息长存。 气息长存,身中的元气就不会随着呼气而跑出体外;天的的真气就会永远随吸气而进入体内。这样时间长了,胎息已定,基础已成,长生也就有路可循了。玉液炼形 初学修炼的人,平时很劳碌;刚进到修炼这个圈子里,一下子就安闲舒适了下来。舒适了四肢就不运动,安闲了百节就不流通,以致脉络堵塞、气血凝滞,这就是打通关节、涤荡秽污的方法不可无的原因。 这个方法先以行气为主宰,两眼观照在玄膺(在咽喉的中间)一窍。此窍可与气管相通,这就是《黄庭经》所说的“玄膺气管受精府”一会儿就会津液满口,如同井水一样。微向鼓漱几遍,慢慢用意念把它引下重楼,逐渐到达膻中、尻尾、中脘、神阙,一直到气海;就从气海分成两路,到左右大腿,从膝到足三里,往下到脚背和脚大拇趾;又转入涌泉,由脚跟脚弯沿大腿而上到尾闾,合做一处;过肾堂、夹脊双关,分别送到两肩、两膀、两臂一直到手背;由中指转到手掌,左右一齐旋回, 经过手腕,由胸侧经过两腮之后,从脑部灌入头顶,又下到明堂、上腭,用舌头接住,送到玄膺为止。这是一周。一周完后稍停。再按照前面的做法行功,堵塞不通的地方就会逐渐疏通;不仅能贯通各经脉,也能使周身各窍通达。这就是《心印经》所说的“七窍相通,窍窍光明”。我们的妙觉真心,于六合以内、六合以外,本来无不 遍及,本来无不照察;那不能如此的,是因为被形体所障碍罢了。对至于要练到形神俱妙,才能与道合真。 行气时用眼是为什么呢?施肩吾说:“气是延年益寿的药物,心是驾驭气的神灵。如果懂得行气的主宰,就是成仙了道的人。”古人曾说:“眼睛到哪儿,心也到哪儿;心到哪儿,气就到哪。”这句话说得靠谱了!炼形体用津液又是为什么呢?道家把这叫做“涤荡秽污”。玉液就是津,玉池就是口。《黄庭内景》说:“口是玉池太和宫,经常鼓漱吞咽唾液灾病不可冒犯。遍体生光,其香如兰;可除百病,保养容颜。如能确实照此修炼就可登上广寒宫成仙。”原来液中有气,气中有液,液与气互相生发,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而渐渐充盛,是金液的基础,而成为润泽身体的宝物;咜能穿透关节,无处不到。古牮歌谣说:“口中的唾液频频吞咽,丹田中的元气直向上奔突。常常使气畅通关节通透,自然精气满盈元神长存。”玄膺一窍,乃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灌溉一身,都来源于此。所以太上说:“舌下玄膺是脱离生死的岸,你如果遇到了它就 可以升天。”《法华经·颂》说:“白玉齿边流着舍利,红莲舌上放着豪光。喉咙中的甘露涓涓滋润,心中的醍醐滴滴清凉。”这是玉液炼形法。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7. 返什么什么成语
返老还童: 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返朴归真: 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返照回光: 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返虚入浑: ①指诗作空灵,入于浑然之境。②指人无知无识,浑浑噩噩。返邪归正: 犹言改邪归正。返视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朴还真: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返璞归真: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返辔收帆: 比喻退归。返老归童: 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同“返老还童”。返来复去: 指多次重复。返观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观内视: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返本还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返本还元: 犹言返本还源。返本朝元: 犹言返本还源。返我初服: 返:归还;初服:未做官时的衣服。比喻辞官归隐。返朴还淳: 返:返回,还。朴:朴实。淳:诚实,厚道。指恢复原始的诚实和朴实厚道的社会风气。返哺之恩: 返哺:雏鸟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报答亲恩。返本还原: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8. 对于观的成语有哪些
观变沉机 观场矮人 观风察俗 观凤一羽观过知仁 观化听风 观机而动 观机而作观今宜鉴古 观貌察色 观眉说眼 观山览水观山玩水 观往知来 观望不前 观望风色观望徘徊 观衅而动 观衅伺隙 观形察色观于海者难为水 观隅反三 观瞻所系 观者成堵观者麕集 观者穈集 观者如堵 观者如堵墙观者如垛 观者如山 观者如市 观者如云观者如织 观者猬集 观者蝟集 观者云集傍观必审 傍观冷眼 傍观者清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悲观失望 悲观厌世 悲观主义 博观约取达观知命 东观西望 东观续史 东观之殃返观内视 返观内照 朝观夕览 朝观暮览静观默察 旁观袖手 旁观者清 善观风色,善择时机叹观止矣 探观止矣 通观全局 兴观群怨眼观六路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仰观俯察 以观后效 主观臆断 主观主义坐观成败 矮人观场 矮子观场 炳如观火炳若观火 壁上观 迟徊观望 迟回观望沉机观变 沉几观变 侈人观听 察言观行察言观色 察颜观色 迟疑观望 洞如观火洞若观火 隔岸观火 广陵观涛 濠梁观鱼濠上观鱼 借镜观形 镜里观花 了如观火燎如观火 燎若观火 立少观多 明若观火徘徊观望 跑马观花 穷神观化 迁延观望人生观 烧犀观火 水月观音 叹为观止省方观民 省方观俗 相机观变 省俗观风隙中观斗 有碍观瞻 以壮观瞻 坐井观天走马观花 侏儒观戏 掌上观文 掌上观纹坐山观虎斗 比量齐观 从壁上观 粲然可观等量齐观 东望西观 大有可观 斐然可观俯仰异观 公听并观 宏伟壮观 今古奇观冷眼旁观 盲目乐观 凭轼旁观 齐量等观拭目而观 拭目以观 束手旁观 缩手旁观听其言观其行 蔚为大观 袖手旁观 雄伟壮观岩居川观 游目骋观 洋洋大观 作壁上观作如是观 听其言而观其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上用目,则下饰观望!!!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9. 向表示看的词语
瞅,窥,瞄,望,注视,凝视,张望,眺,鸟瞰,俯视。。。。 表示已经看到(看见) 表示向四周看(环视)(环顾) 表示向下看(俯视)(鸟瞰) 表示向远处看(远望)(远眺) 表示向上看(仰望)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注意力集中看(注视)(端详) 表示粗略的看(浏览) 表示偷偷地看(窥视) 表示看不起地看(轻视)(蔑视)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顾) 表示照应地看(看护)(照看) 表示生气地看(怒视)(瞪) 表示斜眼看(瞥) 表示拜访地看(探望) 表示上级查看(视察) 表示仔细地看(观察) 表示回过头看(回眸) 表示注意地看(注视) 其他表示看的词语:瞧 瞅 瞄 盯 眺望 瞻仰 俯视 打量 欣赏 环视 偷窥 窥视 注视 张望注视、凝视、巡视、审视、僵视、斜视、环视(伺)、仰视俯视、轻视重视、近视远视、横目、侧目、游目、纵目、极目、张目、青眼、白眼、怒眼、电眼、观察、浏览、细阅、秋波、偷望、眺望、顾盼、回首、回眸 如“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根据词的细微差别来分,就有如下几十个。 ①表示一般地看的:如见、瞧、视、睹等。 ②表示已看到的:如看见、见到、看到等。 ③表示向远处看的:如眺、望、眺望、了望等。 ④表示向上看的:如仰望、仰视等。 ⑤表示向下看的:如鸟瞰、俯瞰等。 ⑥表示向周围看的:如顾、张望、环视、巡视等。 ⑦表示看全身的:如打量等。 ⑧表示偷看的:如窥、窥视、窥测、窥探等。 ⑨表示亲自看的:目睹、目击、目测等。 ⑩表示集中精力看的:如盯、注视、凝视、凝望等。 表示斜着眼看的:如膘、斜视等。 表示愤怒地看的:如瞪、怒视、怒目等。 表示略微看的:如一瞥、浏览等。 表示仔细看的:端详、察、察看、观察、检查、查看等。 表示恭敬地看的:如瞻仰等。 表示上级看下级的:如检阅、视察等 成语 矮人看场 (ǎi rén kàn chǎng)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矮子看戏 (ǎi zǐ kàn xì)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白眼相看 (bái yǎn xiāng kàn) 看别人时眼睛朝上或旁边,现出白眼珠,表示轻蔑,不屑一顾,对人不礼貌。 打狗看主 (dǎ gǒu kàn zhǔ) 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给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处理坏人下事要顾全其后台的情面。 佛眼相看 (fó yǎn xiāng kàn) 比喻好意对待,不加伤害。 狗眼看人 (gǒu yǎn kàn rén) 比喻眼光势力。 刮目相看 (guā mù xiāng kàn)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看菜吃饭 (kàn cài chī fàn) 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办事。 看风使舵 (kàn fēng shǐ ò)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看破红尘 (kàn pò hóng chén) 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看人眉眼 (kàn rén méi yǎn) 比喻看人脸色。 看杀卫玠 (kàn shā wèi jiè) 卫玠: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卫玠被人看死。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看朱成碧 (kàn zhū chéng bì) 将红的看成绿的。形容眼睛发花,视觉模糊。 冷眼静看 (lěng yǎn jìng kàn) 形容从旁冷静而仔细地观察。 另眼相看 (lìng yǎn xiāng kàn)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雾里看花 (wù lǐ kàn huā) 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下马看花 (xià mǎ kàn huā) 比喻停下来,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 远来和尚好看经 (yuǎn lái hé shàng hǎo kàn jīng)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拄笏看山 (zhǔ hù kàn shān) 拄:支撑;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旧时比喻在官有高致。 走马看花 (zǒu mǎ kàn huā)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矮人看场 矮人看戏 矮子看戏 不看僧面看佛面 白眼相看 打狗看主 佛眼相看 刮目相看 狗眼看人 看菜吃饭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看风使船 看风驶船 看风使舵 看风使帆 看家本领 看家本事 看景生情 看破红尘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下菜碟儿 看人行事 看杀卫玠 看朱成碧 冷眼静看 另眼看待 另眼看戏 另眼相看 面面相看 马上看花 青眼相看 雾里看花 下马看花 远来和尚好看经 拄笏看山 拄颊看山 走马看花 矮人观场 矮子观场 傍观冷眼 悲观厌世 傍观者清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比量齐观 炳如观火 炳若观火 从壁上观 迟徊观望 迟回观望 侈人观听 粲然可观 察言观色 察颜观色 迟疑观望 察言观行 东观续史 东观西望 达观知命 东观之殃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等量齐观 洞若观火 洞如观火 东望西观 大有可观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返观内视 返观内照 隔岸观火 观场矮人 观风察俗 观过知仁 观化听风 观机而动 观机而作 观今宜鉴古 观貌察色 观眉说眼 观山玩水 公听并观 观望不前 观往知来 观形察色 观衅伺隙 观隅反三 观者成堵 观者如堵 观者如垛 观者如市 观者如云 观者如织 观者云集 静观默察 借镜观形 镜里观花 燎若观火 燎如观火 冷眼旁观 明若观火 旁观者清 跑马观花 凭轼旁观 齐量等观 迁延观望 束手旁观 烧犀观火 水月观音 叹观止矣 探观止矣 听其言而观其行 叹为观止 蔚为大观 兴观群怨 袖手旁观 雄伟壮观 仰观俯察 以观后效 眼观六路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岩居川观 游目骋观 洋洋大观 作壁上观 坐观成败 坐井观天 走马观花 侏儒观戏 作如是观 坐山观虎斗 掌上观文 掌上观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10. 表示看的字有几个
表示看的词语
础、一个字表示“看”
观、望、赏、看、瞄、仰、摆,瞥、探、眺、瞻、瞪、瞧、盯、睹、瞅、睬、瞩、眺、瞄、视、瞟、睨
叠、两个字表示“看”
俯视、看见、环视、环顾、俯视、鸟瞰、看护、远望、远眺、仰望、瞻仰、注视、端详、蔑视、浏览、窥视、轻视、照看、怒视、探望、视察、回眸、注视、观察、 眺望、瞻仰、俯视、打量、欣赏、环视、偷窥、窥视、注视、张望、注视、凝视、巡视、审视、僵视、斜视、环视、横目、侧目、游目、纵目、极目、张目、青眼、 白眼、怒眼、电眼、观察、浏览、细阅、秋波、偷望、眺望、顾盼、回首、回眸、
颁、叁个字表示“看”
看一下、瞟一眼、瞧一下、望一会、瞟一瞟、看一看、望一望、瞧一瞧、瞄一眼、盯一眼、瞅一瞅、瞧一眼、望一望、探一探、赏一赏、观一观、瞥一瞥
顿、四个字表示“看”
矮人看场、矮子看戏、白眼相看、打狗看主、佛眼相看、刮目相看、狗眼看人、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看风使船、看风驶船、看风使舵、看风使帆、看家本领、看家 本事、看景生情、看破红尘、看人眉睫、看人眉眼、看人行事、看杀卫玠、看朱成碧、冷眼静看、另眼看待、另眼看戏、另眼相看、面面相看、马上看花、青眼相 看、雾里看花、下马看花、拄笏看山、拄颊看山、走马看花、矮人观场、矮子观场、傍观冷眼、悲观厌世、傍观者清、傍观者审、当局者迷、比量齐观、炳如观火、 炳若观火、从壁上观、迟徊观望、迟回观望、侈人观听、粲然可观、察言观色、察颜观色、迟疑观望、察言观行、东观续史、东观西望、达观知命、东观之殃、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等量齐观、洞若观火、洞如观火、东望西观、大有可观、耳闻是虚、眼观为实、返观内视、返观内照、隔岸观火、观场矮人、观风察俗、观过知 仁、观化听风、观机而动、观机而作、观貌察色、观眉说眼、观山玩水、公听并观、观望不前、观往知来、观形察色、观衅伺隙、观隅反三、观者成堵、观者如堵、 观者如垛、观者如市、高瞻远瞩、昂首望天、瞻前顾后、一览无余、管中 窥豹、面面相觑、坐井观天、侧目而视、察言观色、一目十行、见异思迁、探头探脑、举首昂视、望穿秋水、见貌辩色、一望无际、登高望远、鼠目寸光、观者如云、观者如织、观者云集、静观默察、借镜观形、镜里观花、燎若观火、燎如观火、冷眼旁观、明若观火、旁观者清、跑马观花、凭轼 旁观、齐量等观、迁延观望、束手旁观、烧犀观火、水月观音、叹观止矣、探观止矣、叹为观止、蔚为大观、兴观群怨、袖手旁观、雄伟壮观、仰观俯察、以观后 效、眼观六路、眼观四处、耳听八方、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岩居川观、游目骋观、洋洋大观、作壁上观、坐观成败、坐井观天、走马观花、侏儒观戏、作如是观、 掌上观文、掌上观纹、东张西望、虎视耽耽、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前俯后仰、左顾右盼、探头探脑、极目远眺
贰、多个字表示“看”
不看僧面看佛面、看人下菜碟儿、远来和尚好看经、听其言而观其行、坐山观虎斗、观今宜鉴古
见风使舵 一览无遗 明察秋毫 耳闻目见 东张西望 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
仔细地看〔 观察 〕向四周看〔 环视 〕心地看〔凝视 〕从下向上看〔仰视〕
向远处看〔眺望 〕 偷偷地看〔 窥探〕目光迅速地向四周看〔环顾 〕从上向下看〔俯视 〕表示看的词语
础、一个字表示“看”
观、望、赏、看、瞄、仰、摆,瞥、探、眺、瞻、瞪、瞧、盯、睹、瞅、睬、瞩、眺、瞄、视、瞟、睨
叠、两个字表示“看”
俯视、看见、环视、环顾、俯视、鸟瞰、看护、远望、远眺、仰望、瞻仰、注视、端详、蔑视、浏览、窥视、轻视、照看、怒视、探望、视察、回眸、注视、观察、 眺望、瞻仰、俯视、打量、欣赏、环视、偷窥、窥视、注视、张望、注视、凝视、巡视、审视、僵视、斜视、环视、横目、侧目、游目、纵目、极目、张目、青眼、 白眼、怒眼、电眼、观察、浏览、细阅、秋波、偷望、眺望、顾盼、回首、回眸、
颁、叁个字表示“看”
看一下、瞟一眼、瞧一下、望一会、瞟一瞟、看一看、望一望、瞧一瞧、瞄一眼、盯一眼、瞅一瞅、瞧一眼、望一望、探一探、赏一赏、观一观、瞥一瞥
顿、四个字表示“看”
矮人看场、矮子看戏、白眼相看、打狗看主、佛眼相看、刮目相看、狗眼看人、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看风使船、看风驶船、看风使舵、看风使帆、看家本领、看家 本事、看景生情、看破红尘、看人眉睫、看人眉眼、看人行事、看杀卫玠、看朱成碧、冷眼静看、另眼看待、另眼看戏、另眼相看、面面相看、马上看花、青眼相 看、雾里看花、下马看花、拄笏看山、拄颊看山、走马看花、矮人观场、矮子观场、傍观冷眼、悲观厌世、傍观者清、傍观者审、当局者迷、比量齐观、炳如观火、 炳若观火、从壁上观、迟徊观望、迟回观望、侈人观听、粲然可观、察言观色、察颜观色、迟疑观望、察言观行、东观续史、东观西望、达观知命、东观之殃、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等量齐观、洞若观火、洞如观火、东望西观、大有可观、耳闻是虚、眼观为实、返观内视、返观内照、隔岸观火、观场矮人、观风察俗、观过知 仁、观化听风、观机而动、观机而作、观貌察色、观眉说眼、观山玩水、公听并观、观望不前、观往知来、观形察色、观衅伺隙、观隅反三、观者成堵、观者如堵、 观者如垛、观者如市、高瞻远瞩、昂首望天、瞻前顾后、一览无余、管中 窥豹、面面相觑、坐井观天、侧目而视、察言观色、一目十行、见异思迁、探头探脑、举首昂视、望穿秋水、见貌辩色、一望无际、登高望远、鼠目寸光、观者如云、观者如织、观者云集、静观默察、借镜观形、镜里观花、燎若观火、燎如观火、冷眼旁观、明若观火、旁观者清、跑马观花、凭轼 旁观、齐量等观、迁延观望、束手旁观、烧犀观火、水月观音、叹观止矣、探观止矣、叹为观止、蔚为大观、兴观群怨、袖手旁观、雄伟壮观、仰观俯察、以观后 效、眼观六路、眼观四处、耳听八方、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岩居川观、游目骋观、洋洋大观、作壁上观、坐观成败、坐井观天、走马观花、侏儒观戏、作如是观、 掌上观文、掌上观纹、东张西望、虎视耽耽、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前俯后仰、左顾右盼、探头探脑、极目远眺
贰、多个字表示“看”
不看僧面看佛面、看人下菜碟儿、远来和尚好看经、听其言而观其行、坐山观虎斗、观今宜鉴古
见风使舵 一览无遗 明察秋毫 耳闻目见 东张西望 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
仔细地看〔 观察 〕向四周看〔 环视 〕心地看〔凝视 〕从下向上看〔仰视〕
向远处看〔眺望 〕 偷偷地看〔 窥探〕目光迅速地向四周看〔环顾 〕从上向下看〔俯视 〕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11. 写出表示看的词语: 例:扫视 ( )( )( )( )
瞅,窥,瞄,望,注视,凝视,张望,眺,鸟瞰,俯视。。。。
表示已经看到(看见)
表示向四周看(环视)(环顾)
表示向下看(俯视)(鸟瞰)
表示向远处看(远望)(远眺)
表示向上看(仰望)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注意力集中看(注视)(端详)
表示粗略的看(浏览)
表示偷偷地看(窥视)
表示看不起地看(轻视)(蔑视)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顾)
表示照应地看(看护)(照看)
表示生气地看(怒视)(瞪)
表示斜眼看(瞥)
表示拜访地看(探望)
表示上级查看(视察)
表示仔细地看(观察)
表示回过头看(回眸)
表示注意地看(注视)
其他表示看的词语:瞧 瞅 瞄 盯 眺望 瞻仰 俯视 打量 欣赏 环视 偷窥 窥视 注视 张望注视、凝视、巡视、审视、僵视、斜视、环视(伺)、仰视俯视、轻视重视、近视远视、横目、侧目、游目、纵目、极目、张目、青眼、白眼、怒眼、电眼、观察、浏览、细阅、秋波、偷望、眺望、顾盼、回首、回眸
如“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根据词的细微差别来分,就有如下几十个。
①表示一般地看的:如见、瞧、视、睹等。
②表示已看到的:如看见、见到、看到等。
③表示向远处看的:如眺、望、眺望、了望等。
④表示向上看的:如仰望、仰视等。
⑤表示向下看的:如鸟瞰、俯瞰等。
⑥表示向周围看的:如顾、张望、环视、巡视等。
⑦表示看全身的:如打量等。
⑧表示偷看的:如窥、窥视、窥测、窥探等。
⑨表示亲自看的:目睹、目击、目测等。
⑩表示集中精力看的:如盯、注视、凝视、凝望等。
表示斜着眼看的:如膘、斜视等。
表示愤怒地看的:如瞪、怒视、怒目等。
表示略微看的:如一瞥、浏览等。
表示仔细看的:端详、察、察看、观察、检查、查看等。
表示恭敬地看的:如瞻仰等。
表示上级看下级的:如检阅、视察等
成语
矮人看场 (ǎi rén kàn chǎng)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矮子看戏 (ǎi zǐ kàn xì)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白眼相看 (bái yǎn xiāng kàn)
看别人时眼睛朝上或旁边,现出白眼珠,表示轻蔑,不屑一顾,对人不礼貌。
打狗看主 (dǎ gǒu kàn zhǔ)
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给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处理坏人下事要顾全其后台的情面。
佛眼相看 (fó yǎn xiāng kàn)
比喻好意对待,不加伤害。
狗眼看人 (gǒu yǎn kàn rén)
比喻眼光势力。
刮目相看 (guā mù xiāng kàn)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看菜吃饭 (kàn cài chī fàn)
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办事。
看风使舵 (kàn fēng shǐ ò)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看破红尘 (kàn pò hóng chén)
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看人眉眼 (kàn rén méi yǎn)
比喻看人脸色。
看杀卫玠 (kàn shā wèi jiè)
卫玠: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卫玠被人看死。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看朱成碧 (kàn zhū chéng bì)
将红的看成绿的。形容眼睛发花,视觉模糊。
冷眼静看 (lěng yǎn jìng kàn)
形容从旁冷静而仔细地观察。
另眼相看 (lìng yǎn xiāng kàn)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雾里看花 (wù lǐ kàn huā)
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下马看花 (xià mǎ kàn huā)
比喻停下来,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
远来和尚好看经 (yuǎn lái hé shàng hǎo kàn jīng)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拄笏看山 (zhǔ hù kàn shān)
拄:支撑;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旧时比喻在官有高致。
走马看花 (zǒu mǎ kàn huā)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矮人看场 矮人看戏 矮子看戏 不看僧面看佛面 白眼相看
打狗看主 佛眼相看 刮目相看 狗眼看人 看菜吃饭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看风使船 看风驶船 看风使舵 看风使帆
看家本领 看家本事 看景生情 看破红尘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下菜碟儿 看人行事 看杀卫玠 看朱成碧
冷眼静看 另眼看待 另眼看戏 另眼相看 面面相看
马上看花 青眼相看 雾里看花 下马看花 远来和尚好看经
拄笏看山 拄颊看山 走马看花
矮人观场 矮子观场 傍观冷眼 悲观厌世 傍观者清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比量齐观 炳如观火 炳若观火 从壁上观
迟徊观望 迟回观望 侈人观听 粲然可观 察言观色
察颜观色 迟疑观望 察言观行 东观续史 东观西望
达观知命 东观之殃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等量齐观 洞若观火
洞如观火 东望西观 大有可观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返观内视
返观内照 隔岸观火 观场矮人 观风察俗 观过知仁
观化听风 观机而动 观机而作 观今宜鉴古 观貌察色
观眉说眼 观山玩水 公听并观 观望不前 观往知来
观形察色 观衅伺隙 观隅反三 观者成堵 观者如堵
观者如垛 观者如市 观者如云 观者如织 观者云集
静观默察 借镜观形 镜里观花 燎若观火 燎如观火
冷眼旁观 明若观火 旁观者清 跑马观花 凭轼旁观
齐量等观 迁延观望 束手旁观 烧犀观火 水月观音
叹观止矣 探观止矣 听其言而观其行 叹为观止 蔚为大观
兴观群怨 袖手旁观 雄伟壮观 仰观俯察 以观后效
眼观六路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岩居川观 游目骋观
洋洋大观 作壁上观 坐观成败 坐井观天 走马观花
侏儒观戏 作如是观 坐山观虎斗 掌上观文 掌上观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9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