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字是“管”字的成语「管城毛颖」
成语“管城毛颖”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管城毛颖成语读音:guǎn chéng máo yǐng
成语简拼:GCMY
成语注音:ㄍㄨㄢˇ ㄔㄥˊ ㄇㄠˊ 一ㄥˇ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宣和画谱·墨竹》:“平居之时无所嗜好,独左右图书与管城毛颖相周旋。”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成语解释:管城、毛颖均为笔的代称。
成语用法:管城毛颖作宾语、定语;指毛笔。
成语谜语:毛笔
成语“管城毛颖”的扩展资料
1. 笔墨纸砚现在有存在的必要吗?人类文明自诞生时起,人们便以各种方式将文明的果实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辈的风采与创造,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房用品尤其是“”,作为文明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称,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在用于书法、绘画的文化艺术工具中,仅这四样宝,就已备受文人的喜爱和珍藏。笔、墨、纸、砚,雅称“文房四宝”或“文房四士”。前者源于梅尧臣《再和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后者出自陆游《笔砚纸墨戏作》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由于文人雅士珍爱文房四宝,所以给它们送了许多雅号。先说笔(毛笔)。笔的使用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今天仍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由于笔为文房四宝之首,故雅号、戏称也多。最早的当推《诗经·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这里称笔为“管”。曹植则称笔为“寸翰”,其《薤露行》云:“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左思称笔为“柔翰”,如《咏史》诗:“弱冠异柔翰,卓荦观群书。”韩愈更为笔立传封爵,其拟人化寓言《毛颖传》云:“毛颖者,中山人也,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会稽楮先生友善。”此传问世后,毛颖、管城子、中书令、中书君,便成了笔的雅称;而陈玄、陶泓、楮先生则成了墨、砚、纸的别名。白居易称笔为“毫锥”,故《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陆游则称笔为“毛锥”,其《醉中作》诗云:“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此外,笔尚有“龙须友”、“墨曹都统”、“毫州刺史”等诸多雅号。次说墨。叁千年前,墨就产生了,并与笔相提并论,如《庄子·田子方》所云:“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引唐人文嵩《松滋侯元光传》云:“易元光,燕人也,其先号青松子,颇有才干,封松滋侯。”易水盛产名墨,故墨姓易,墨黑而有光,故名“元光”。墨系用松烟制成,故称其先人为“青松子”。这样,“元光”、“青松子”、“松滋侯”,便成了墨的雅号或戏称。墨色黑而形似圭,故又称“玄圭”,如杨万里《春兴》诗:“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另外,墨还有“乌金”、“组圭”、“龙宾”、“龙香剂”、“黑松使者”、“松烟都护”、“玄香太守”等雅号,语出唐冯贽《云个杂记·墨封九锡》:“薛稷又为墨封九锡,拜松烟都护、玄香太守、兼毫州诸郡平章事。”再说纸。纸的应用要晚于笔和墨,产生于东汉。《文房四谱·纸谱》引文嵩《好畤侯传》云:“楮之白,字守玄,华阴人,中常侍蔡伦搜访得之于耒阳,贡于天子,封好畤侯。”楮皮白,可造纸,故称为“楮知白”,亦称“楮先生”,简化为“楮生”。纸还有“云肪”、“云蓝”之称,如米芾《寄薛郎中》诗:“象管钿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袁枚《随园诗话》卷六:“胸中多少英雄泪,洒上云蓝纸不知。”后说砚。砚产生于春秋时期,比纸的历史悠久。《文房四谱·砚谱》引文嵩《即墨侯石虚中传》云:“石虚中,字居默,南越人,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于是“石虚中”、“居默”、“即墨侯”,便成了砚的雅号。砚还有“石友”、“石泓”之称。如王炎《题童寿卿博雅堂》诗:“判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诗:“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苏轼则称砚为“黑白月”,其《龙尾石月砚铭》云:“萋萋兮雾毂石,宛宛兮黑白月。”砚形似月,分割为磨墨和盛水两部分,前者黑,后者白,故有此称。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2. 毛笔是谁发明的?
提到毛笔,人们往往会想起“蒙恬造笔”的故事,认为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此事也与蒙恬有关。跪求。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3. 含有颖字的成语
管城毛颖 管城、毛颖均为笔的代称。 脱颖而出 颖:尖子。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藏锋敛颖 比喻不露锋芒。同“藏锋敛锷”。 囊锥露颖 比喻显露才华。 脱颖囊锥 比喻才能出众者。 颖脱而出 颖,锥芒。言锥芒全部脱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出来。 颖悟绝伦 颖悟:聪颖。绝伦:超过同辈。聪明过人。亦作“颖悟绝人”。 颖悟绝人 颖悟:聪颖。绝人:超过同辈。聪明过人。同“颖悟绝伦”。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4. 为什么后世就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
毛颖具有非凡的记忆力,从大禹时起直到秦始皇时,凡阴阳、占卜、相术、医疗、方术、民族姓氏,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全能详细地记下。因此,后世就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5. 《毛颖传》是怎样描述蒙恬造笔的?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毛颖传》,用拟人的手法为毛笔立传,考证毛笔的先祖,使整个故事具有滑稽效果。据《毛颖传》的描述,毛颖是中山人,他的先人是兔子,曾辅佐大禹治水,去世后成神。蒙恬兵伐楚国时,在中山附近的项城停留,准备举行大型的狩猎行动来威吓楚国,就召集部下,用《连山》占卜这次行动,预测天时、地利、人和。占卜者恭贺道:“这次要捕获的动物,可以取它的毛,用来做写书册的东西,以后天下都用这种东西来书写文字。”于是,蒙恬开始狩猎,围捕了毛颖一族,拔下它们的毛。后来,蒙恬将毛颖带回来献给秦始皇。秦始皇让蒙恬将毛颖放入池中沐浴,并赐毛颖封地于管城,又赐名字叫管城子。毛颖具有非凡的记忆力,从大禹时起直到秦始皇时,凡阴阳、占卜、相术、医疗、方术、民族姓氏,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全能详细地记下。因此,后世就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6. 和颖有关的成语
颖的相关成语:脱颖而出、冰雪聪颖、管城毛颖、颖悟绝伦、胸中之颖、囊锥露颖、脱颖囊锥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7. 蒙恬的轶事典故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始皇。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据说,蒙恬是在出产最好兔毫的赵国中山地区,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笔的。湖北云梦秦墓中出土的叁支竹杆毛笔,用竹制笔管,在笔管前端凿孔,将笔头插在孔中,另做一支与笔管等长的竹管做笔套,将毛笔置于笔套之中,再用胶粘牢。为取笔方便,笔套中间镂有8.5厘米长的长方孔槽,竹筒涂以黑漆,并绘有红色线条。可见,这支秦笔的制作已采用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而且与现代的笔及其制法颇为相似,较之战国时期的楚国笔已大有进步。
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纪念他们,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
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笔祖。因此,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利,但他制的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
历史上对于蒙恬造笔的说法有一些记载。《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但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意谓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除此之外,毛笔的别名还有“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等。 汉代应劭著《风俗通》记载:“仅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后人根据这段文字,又有如下说法:“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
西晋傅玄驳斥这种说法,见《筝赋》序:“筝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圆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似十二。设之则四象存,之则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也,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
蒙恬为秦国大将,傅玄用“亡国之臣无法创造乐器”的阴阳五行论调,似嫌勉强。《旧唐书·音乐志》也称筝非蒙恬所造:“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制与同而弦少。”在中国的第一部纪传通史的《史记·蒙恬列传》中并没有蒙恬造筝的记载。而《风俗通》的说法也仅用疑问的口吻说蒙恬造筝,一件乐器若出现在史籍上,其必已经流传一时间了,很可能记史者将此乐器的创造记为当时某领导者之功,或者蒙恬为了适应自己的戎马生活,将筝改制为瑟。 在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蒙恬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用来保卫北方农业区域,免遭游牧匈奴骑兵的侵。蒙恬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壮举中,起了主要的作用,这延绵万余里的长城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宝。其实,司马迁《史记》中蒙恬修筑长城的评价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修长城对人民的劳役,却没有看到修长城对中原地区的长久安定的重要意义。其次,蒙恬只是连接了秦、赵、燕叁国的长城,工程量远没有司马迁所想的那么大。最后就是蒙恬和公子扶苏曾经多次上书秦始皇请求减免徭役,同时,和扶苏商议如何合理安排人力,来减轻徭役。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叁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力量。这些措施对于边防的加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这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蒙恬将军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驳测箩蝉濒飞.肠辞尘
8. 古人口中的毛颖,管城子,中书君都是指什么
毛笔。 毛笔有很多别名,如“毛颖”、“管城子”和“中书君”等。其实这三种称谓均出自韩愈的(毛颖传)。韩愈写《毛颖传》是借毛颖来抒发自己空有才华而不被重用的悲慨,由于是用寓言形式写就,颇具情趣。古代的毛笔最初是用兔毫制成的,有锋颖,“颖”是锋的意思,所以毛笔又叫毛颖。韩愈用拟人手法说毛颖是中山人,秦始皇的时候,蒙恬将军伐楚,驻扎在中山,猎获了大批兔子,“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族而加束缚焉”。这正是毛笔的制做过程,又暗含了蒙恬造笔的传说,毛笔称谓“毛颖”也便广为流传了。 毛笔又叫“管城子”。(毛颖传》说:“秦始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这里的“管城”系双关语,西周初年管叔曾被封为管城,符合(毛颖传》传记文的特点;而笔杆是由竹管制成的,束毛而插人竹管,将管城人格化,也使毛笔为“管城子”了。 毛笔又称为“中书君”。(毛颖传》又云:“(秦始皇)累拜中书令,……上尝呼为中书君”,当笔秃时,“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中书”即适宜书写,当毛笔使用许久,锋颖脱落,也就不适合书写了。韩愈是饱蘸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他不过是以毛颖自喻罢了。本内容来自麻豆视传媒短视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麻豆视传媒短视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post/63190.html